2017年11月2日 星期四

Trifonov 的蕭邦召喚



個人非常欣賞的鋼琴家 Daniil Trifonov 回守蕭邦的新作:Chopin Evocations。


雙CD專輯裏最大的亮點(或雷點?),即是鋼琴家/作曲家 Pletnev 在蕭邦兩首協奏曲管弦樂部分所執刀的微整形。

想要對音樂院時期蕭邦的管弦樂法動手腳的嘗試,不在少數。我不是基本教義的純粹主義者(purist),也不會以「長期聽感習慣」來斷定好壞,但聽過諸多改寫版本,還未出現讓我驚艷的好作品。

實際聽過,說不上能取代蕭邦,卻也不至於太過大手勢介入、或體質怪異,阻礙對這兩首曲子的感受。我甚至懷疑,如果不是Pletnev 本人來指揮,使用他近期慣用的「磨平動態、壓抑情感」手法,這個強化管弦樂中的獨奏與分流、與鋼琴聲部應合的改編版,還會再更成功一點。

Trifonov 的獨奏表現,明顯代表了來自另一個新世界的新蕭邦。協奏曲好在其靈氣、瞬息萬變, (新世代少有的)慢板專注度和表現力。然而,在所有向蕭邦致敬的獨奏曲(Schumann, Tchaikovsky, Grieg, Barber, Mompou)他更上一層樓,更顯凌厲逼人的全面掌控。

尤其是蕭邦 op.2 "Là ci darem la mano" 變奏曲,是我聽過前奏最為幻想自發,一氣呵成、「令人聯想到 Liszt 的」超超技演奏。聯想到Liszt,並非意指一種浮誇氣質,我想到的是「Chopin 的脫框狂氣技法如何影響造就了 Liszt」的那個部份。Trifonov 彈17歲的蕭邦,動靜態兼修,銳氣藏不住,毫不內鎖沙龍,或一副纖弱的林黛玉病臆象。光就此曲所透露出的「早完熟之早期風格」完成度,就已經值回片價。

另一個精華所在,是我最喜歡的加泰隆尼亞出身、巴黎音樂院訓練的 Mompou 的《蕭邦主題變奏曲》(主題取自蕭邦前奏曲第七號)。在此,Mompou 的寧靜害羞怪癖雖然小差一皮,我覺得 Trifonov 特別能大顯變奏曲式「72變不離宗」的隨主題冥想而去、而歸零的功力。

其實,所有這些受蕭邦感召的作曲家原石,都是在「流星般獨門、無法傳承」的蕭邦軌道上滑行,若即若離的變奏星群。

在我與蕭邦另個意義上若即若離的這個階段,我認為,蕭邦所影響的浪漫音樂樣式與鋼琴寫作幅度之星群整體,大過蕭邦「作品本身」之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