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放逐在大街


真正打心底感受到 The Rolling Stones的厲害,要到邁入中年的 40 歲以後。

美國留學時,有一段追著變色龍The Who 時期,卻沒有好好注目過The Stones。

更年輕時,在我的朋友群中,強烈藍調影響下的經典搖滾分成兩大陣營:Led Zepplin 派 vs. The Rolling Stones派。文青的我,自然被吸到Zepplin 較為憂鬱、神秘,文學性,個人迷失於精神之途,尋覓天堂的階梯的風格。

並不討厭 Beggars Banquet,Let it Bleed,和 Exile on Main Street 這三張專輯的我,但對於較為 laid-back,親近普羅群眾,美國主義,搞痞的 The Rolling Stones,態度多少是輕蔑的。

寬大的 ease 的痞法,一種放鬆自在、「我就是我」的搖滾態度,是多麼不容易。現在才深深體會到。

如果 Zepplin 像是彎曲未知的坑道,孤僻,無法與人共享,那是屬於英國霧中風景的憂鬱,你在 Coldplay,Radiohead 裏還是聽得到這一支傳統。The Stones 卻是筆直如箭(straight as an arrow) ,他們最好的音樂,像是午後躺在曬過乾草堆的爽朗,一部修了又修的可靠皮卡車(pick-up truck),一條輕抹歲月痕跡、一成不變也不用改變的經典款牛仔褲。

The Stones 的美國主義,尤其在這部《放逐在大街》gatefold 雙專輯裏,比多數美國搖滾還 born in the USA。聽裡頭的鄉村、R&B、靈魂土壤養分的隨意截用,道道地地,耐磨耐操,沒帶什麼外國口音。其中的南方搖滾元素,浪蕩低鄙垢髒味(lowdown and dirty) ,與The Allman Brothers,Lynyrd Skynyrd 的音樂,擺在同一陣線,不會有違和感。

封面的馬戲表演者照片雜燴,置於這套唱片粗獷的、搖滾根源拼貼出的聲牆,合作無間。這是獻給草根庶民,獻給「日常」的禮讚。

依舊喜歡某些 Zepplin,他們上窮碧落下黃泉,對生命打的諸多問號,下的謎題。不過他們無法像The Stones一樣,讓隨遇而安的 (go with the flow) 靈魂鄉村自然上身。

大隱隱於市。真正的放逐,在門前的大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