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換季

( 之一 )

秋意濃。彷彿陶侃或西西弗斯的例季公事,收起笛管類唱片,將gamba 或提琴類唱片搬上架。

Johannes Schenck 這位荷裔移居德國的古提琴作曲家,最為有名的作品《 萊茵河的女神》(Le Nymphe di Rheno),原先是要題獻給深愛gamba 琴的皇帝利奧波德一世。萊茵河,自是與法國征戰的奧國的象徵,同時有在gamba 技藝上,與凡爾賽宮廷區隔並互別苗頭的深意。精心製作的雙gamba 琴的編制,更是他期望與皇帝共奏,高昇維也納權力中心的手段。

( Schenck 的遺作選輯,獨奏部已經遺失,只剩伴奏部,標題取得巧妙,更有Satie 般詩意,叫做 Les Fantasies bisarres de la Goutte,《淚滴裏的詭奇幻想》。)

(Duftschimid 的唱片解說裏,極度鋪陳了音樂背後的這段政治野史。Schenck 瞞著主子,暗中離開Dusseldorf,親捧著手稿,抵達維也納宮廷時,他聽到的,居然是個晴天霹靂的消息:皇帝駕崩嗝屁啦!)

可惜的是,這組曲目留下的錄音少之又少,一次納入十二首的完整版,只有Naxos的Les Voix Humains 唱片。Naxos 版偏溫暖平和,像是微溫的秋陽,這畢竟是一種面貌。Schenck 更屬雙人擊劍般的機鋒靈巧層面,有待其他的版來拆解。

不知是否因為,目前頂尖的古大提琴家 Savall, Kuijken, Pandolfo,在成名之後,都是愛孤獨的個體戶,一山容不得二琴。除了已經是以室內樂形式出現的古樂團之外,鮮能將兩位 gamba 大師擺在同一個房間。

CPO廠的Duftschimid 版只有選第六首,仿擬當時標準樣式,低音部加上魯特琴與大鍵琴或管風琴的支撐,演奏上與 Les Voix Humains 此團互補,採行較為嚴密古樸,刻意消去法式華麗繽紛的風格。

( 之二 )

最近換上季的,還有Roussel 與Martinu 這對師徒,加上卡在Webern 與 Henze 之間的德國作曲家 Karl Hartmann。

如前文所言,Roussel,算是法國邊陲的一個異聲。Martinu 則是延續了捷克區音樂的探索,還有現代音樂的複合元素之極端個人之聲。同鄉的Janacek 的民俗波希米亞風,離Dvorak 民謠鄉愁近一些,較具國民樂派的政治正確性。

來自莫拉維亞地區,留學巴黎,流亡美國,逝世於瑞士的世界主義作曲家 Martinu 難以界定,曲風多變如變色龍,光譜更加廣闊。留下一堆「傳統曲式」的交響曲,鋼琴、小提琴、大提琴協奏曲、弦樂四重奏、歌劇,也有受爵士影響的組曲(前衛),以及為大鍵琴而作的作品、和文藝復興形式的牧歌(巡古),鋼琴曲集 polkas (民俗)。

在 Martinu 式的抒情裏,總帶著些怪異多刺,例如他的第六號交響曲,不時出現如史第芬金小說 The Mist 般突如其來的迷霧切分音群,又像Nielsen 五號第一樂章中的詭異韻律,令人著迷。

我像是迷上了CPE Bach 般地迷上了Martinu。他們或許留下一些普普的作品 ( 哪個大作曲家不是?),但我聽過的絕多數作品都非常「個人」,難以預測,也沾滿「覽歷音樂史」的印記。

Hartmann 為弦樂與獨奏小提琴而作的葬禮協奏曲(concerto funebre),之前有過Ida Haendel 版的洗禮,最近因入手年輕女提琴手Ibragimova 版,她對細節的注重和氣氛的雕塑,讓我有更能透視全曲的感覺。

光看曲子標題,會有「又是一闕標準的戰後離殤與癒療之作」印象。若仔細去玩味,其他的面向,像是頌歌旋律的首尾呼應,頌歌在小提琴發展中的迴聲變化,或是獨奏部的雄辯自信堅毅種種分身,這些巧妙會逐漸浮現。

15 則留言:

  1. 這篇文章應該有打破文章長度吧~~~
    是不是開版以來最長一篇文?

    看來頗為有感而發。

    我最近也在換季,還沒完全換完。

    回覆刪除
  2. 哈,待您換季換殼後,好像也有許多話要曬要說。

    Ibragimova 這位提琴家你好像聽過現場,我很欣賞她演奏的現代音樂(如Szymanowski),他的果決與「有感而發」。

    滿好奇她的巴哈無伴奏,若跟你喜歡的 Khachatryan 比來怎樣?

    回覆刪除
  3. 真巧,前幾天才在聽Naxos那套Schenck~~~

    很久沒來打招呼,真不好意思。
    最近忙別的事,所以連自己的blog都有點荒廢掉。

    Schenck的錄音,La Suave Melodia還有他作品三的trio sonata~~~ 目前還沒買,不過衝動一點,可能就就會在阿嫲爽 上點下去。

    回覆刪除
  4. Ibragimova的巴哈無伴奏在我心中與K少同級。

    這個女小提琴家的內省與勇於探究音樂,很讓人激賞,
    還有一個原因,她可能是當今女小提琴家相貌最佳者:

    http://i.ndcd.net/2/Item/500/158812.jpg

    回覆刪除
  5. 我沒有聽過Ibragimova的無伴奏,但是聽過都說好。

    目前與齊瑪諾斯基緣分甚少,她現場演出有齊瑪諾,但我現在一點都不記得,哈哈哈。

    如果今年還有機會去倫敦,會再聽一次她的演出,因為她換伴奏啦~~~~我不太喜歡原來那個叫Cedric的鋼琴家伴奏。

    扯一點跟本文有一點關係的好了。

    我很佩服你會聽那麼多Martinu....
    捷克作曲家Martinu吧?u上面有小圈圈是吧?
    買過一次他的CD,聽不到三分鐘我就放棄了。
    超級難聽的---至少我那張。

    回覆刪除
  6. 關於換季。

    目前大概會朝Brahms換,秋天很適合聽布拉姆斯。
    也很適合德步西,所以德步西會持續下去吧。
    Arvo Part可能要收起來了。

    器樂可能會追隨你腳步,我也覺得要開始聽大提琴,
    但我會以cello優於gamba。

    回覆刪除
  7. To Deadlockcp 兄:

    Schenck Naxos 這套風格較保守穩重,也只有兩隻 gamba,少了現在較習慣有的魯特、大鍵琴或風琴,另有一種雙人舞的風味。

    像Schenck 這樣op.只能排到十的作曲家,始終覺得殘念。總會想著:我們能看見的部份,得到只是他音樂的一個殘缺影像。

    事多心雜總是難下筆。思緒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再如江河動湧般地來吧。

    回覆刪除
  8. To 布梭尼:

    看來男性愛樂者多難逃女提琴家的魅惑。

    就外貌,現代提琴的年輕三姝 Benedetti, Jansen 與 Ibragimova 是最受矚目的。最後一位,較是我的菜,琴技與對音樂的觀點也是。

    可否簡單說明巴哈無伴奏 Ibragimova vs. Khachatryan 之你見?

    回覆刪除
  9. To Orangebach:

    最近我也聽了歷史錄音的Brahms,Adolf Busch和deVito拉的小協,Karajan Salzburg 現場德語安魂曲,還有Michelangeli的敘事曲。

    Cello 也好,gamba 也罷,真的適合現在外頭的溫度。

    人對新的東西常會耳背,Martinu 或Szymanowski,就看有無緣份、你愛的曲目或好時辰了。

    嘿伊,上兩段加起來,Martinu 的大提琴奏鳴曲願不願試試?這邊多出一張CD。

    回覆刪除
  10. Mingus兄:

    嗯,只有兩支gamba,少了撥絃樂器有decay的音色,非常不同。許多沒有continuo的duo曲目,都給我類似的感覺,但gamba低沉更如此。

    Les Voix Humaines(LVM)是偏保守沒錯,不過Savall和Kuijken合錄的Sainte-Colombe也是相對內斂。LVM錄的那個Sainte-Colombe雙gamba組曲系列,我還在考慮要不要收藏。(以collector心態)

    希望可以找回寫東西的能量。最近心雜,反而購買的音樂變多。有趣的東西一定會慢慢分享。

    還有,最近終於短暫踏出古樂圈圈,上去SF聽了一場(促銷)有Bartok和Respighi的音樂會。聽到現場的Respighi很開心,讓我回想起高中時愛Respighi的理由。

    不過今天要再去SF聽Wieland Kuijken表演
    明天還有Bruce Dickey的cornetto,然後下週
    John Holloway和Mortensen :)

    Orangebach:

    Hyperion上的Martinu 2cd 室內樂集算是容易接受的曲子。裡面很多曲子是向文藝復興時期的Madrigal致敬,偏新古典風。不仿可試試看。

    回覆刪除
  11. 剛剛沖咖啡時突然想到, 上次電話中忘了講, 研磨顆粒要稍微調細一點

    為了不要離題太多, Martinu 的大提琴奏鳴曲的確很不錯, 之前買了一張 Claves 發行, Mattia Zappa (Cello) 及 Massimiliano Mainolfi (Piano) 演奏的 Martinu 大提琴奏鳴曲, 之後就對這作曲家產生一些興趣了

    回覆刪除
  12. "Savall和Kuijken合錄的Sainte-Colombe也是相對內斂"

    在我的系統上聽起來不會ㄟ! 期待聽這張CD,也許也適合我的研究所需,可以借給我嗎?

    回覆刪除
  13. 衝著這張CPO的CD的奇怪封面設計
    以及Mingus兄的推薦
    便上網訂了一張
    應該也滿適合配文旦吧?
    (隨便說說,不用回我沒關係)

    回覆刪除
  14. 說來不好意思,我現在做的是note separation. 所以真的是純研究。

    回覆刪除
  15. 跚跚來遲,不好意思。

    果真是莫非定律嗎?當各位朋友最踴躍回應時,我卻是最忙到不可開交的時期。

    時代、參考樣本,與個人所習慣的聽感,決定了主觀的感受。快慢、內斂或外放,都非常的相對論。

    不過,古樂的轉向,開始對「fast and furious style之反叛」的反叛,確為最近的一個趨勢。

    (當然,50, 60前的舊樣式的巴洛克詮釋是回不去了。)

    流水不腐,對於不斷的重新自我定位與創出觀點的需求,是藝術上的一件好事,也讓我們聽者有諸多選擇之福。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