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情感的拉扯


寫完才發現今年頭一次發文,又回到 CPE。覺得我已經沒有新的戲法可變的朋友,可先轉台。

最近執迷於英國當代作曲家 Bryars 的「修正低限主義派」鋼琴曲、Berio 的分裂帕格尼尼風Sequenzas、Weiss 的魯特琴曲,昨天一早將兩版本 CPE Bach 的小提琴奏鳴曲抽出來唱過一輪,還是決定先寫出給我最直接震動的這套曲目。

如同強調過的,CPE Bach 最實驗的個性作品,集中於交響曲與鍵盤樂,室內樂相對保守。然而,這套作於1763年 Berlin Potsdam 後期、WQ 75到78的小提琴奏鳴曲,嚴格說是為小提琴與事先寫出的鍵盤部(obbligato) 而作 ,在他室內樂中屬於重量級的作品,texture 的濃度與轉念變化,也十足彰顯了他的多感敏感風。

尤其是WQ 77這一首,Beyer/Stern 不照順序,將它擺在唱片第一首,我想有給予聽者一個驚豔感的意味在裡頭。基調華麗的第一樂章中的樂念行進,常常拼鑲上多頭斷裂的問號、休止與分號。

這些曲中的慢板,讓我想起去年夏天哥本哈根遇見古笛手Alexis Kossenko 時,他所說的,不能自已、無法輕易抽身而出的 CPE Bach情緒慢板。這一點上,兩個版都清楚彰顯著此異質預視著浪漫派的特質。

以此系列慢板裏最長、約七分半鐘的WQ 78 Adagio 為例,低調的鍵盤部獨奏導奏,寺神戶爽颯的斷句、古樸的發聲,包裹於一整個長弧的大架構裏,演員凜然無淚,卻讓觀者泫然欲泣。Beyer 像是若有所思地出神,Stern 在此變為中流砥柱的主角(romantic player),除了在伴奏音型上的穩定,其間幾段綿長的獨白,已經充分是Schumann 的冥思世界。

1763年的快-慢-快、屬於CPE 的「古典語言」已經完熟,與 trio sonata 作法切割,此時作曲家已接近知天命的年齡,Haydn 30歲 出頭,對於小提琴奏鳴曲興趣缺缺。Mozart 當時才 7 歲,尚未出現此類奏鳴曲兩樂器接近勢均力敵的古典主義典範。這些小提琴奏鳴曲,卻非常新鮮而有清新(fresh and refreshing)。

Mozart 的小提琴奏鳴曲的規模與技法,這邊均不乏匱,甚至在轉調與和聲的變化與意境的描繪層次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神童的同類曲目,在錄音及表演數量與知名度上,還是以整體的包裹表決強渡關山,不成比例地凌躍了這位Mozart 稱之為「我們共同的父親」的「小」巴哈。

兩個各有千秋的版本都採用古樂器。Beyer/Stern 這一對法比美女組合(Zig-Zag 廠),用了古鋼琴;寺神戶亮/Ad-el 這組荷蘭海牙音樂院同學(Denon廠),取了大鍵琴。與錄音有關,前者組合的速度較沉穩,細節表情設計較細,聲響較為豐沛,慢板有特意放慢,仔細拉揉出情感之胚的傾向;好像多了repeats 的後者,較為靈動展技,較能抓到CPE 的狂氣與善變。曲目選擇上,Beyer/Stern 少了一首Wq. 75,多了一首時期不詳的短奏鳴曲H545。

即使這些曲子表面上技巧上不是很 demanding 、耗人心神,CPE 總無法讓人完全心平氣和。相對需要平緩,想被微微電著、困惑著的時候,我會選擇美女們的版本。想要御風而行、偶而被甩出座位的時候,我會毫不遲疑選擇寺神戶版。

5 則留言:

  1. 寺神戸亮應該是姓寺神戸哦

    回覆刪除
  2. 好久沒浮出水面
    意外看到這張寺神戸亮
    (仔細想想 也不意外 畢竟是CPE haha)

    覺得Mingus的評語總是中肯(古樸)
    在聽過的錄音裡 他的演奏品質還算挺穩定的
    可以參考也可以當背景
    較少給我失望的感覺

    回覆刪除
  3. 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

    寺神戶大部分錄音偏向他師父Kuijken 的中規中矩,但更古樸,big stroke。這張CPE Bach 卻相對奔放了許多。

    Denon 又發了一些他的錄音,包括之前提過師父Kuijken 也錄過的J.S. Bach 無伴奏「大」提琴。我希望國內有代理來引進。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