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

柔音提琴?摩爾人的提琴?

「Academia Montis Regalis Berlin classics vivaldi」的圖片搜尋結果

Viola d'amore,通常翻成柔音中提琴。在一些音樂學研究說法裏,其實是自「摩爾人的提琴」(Viola da More,亦即 viol of the Moor) 演變而來。而此樂器是在摩爾人(黑皮膚的回教徒)入侵西班牙數百年間,隨之傳入歐洲,viola d'amore 響孔(soundhole) 的形狀,經常是伊斯蘭教的「火焰之劍」(亦即阿拉) 圖形。

聽Berlin Classics 這張Vivaldi viola d'amore 協奏曲 Academia Montis Regalis版,深覺柔音中提琴的異族污染說,非常有說服力。其中,特別是 RV 392與540的裝飾奏部份,揮灑著中東的異國情調。

只可惜,舊樣式的傳統演奏(如 I Musici 的演奏),絲毫感覺不到這樣的波斯異國風味。Academia Montis Regalis版,在RV 540 的雙協奏曲裏,lute竟帶著烏德琴的感覺,連伴奏樂團都儼然化身為土耳其的宮廷樂團。

至於此樂器特有的共振弦(sympathetic strings) 與呢喃鼻音,類似的中東樂器在數量與種類不少,尤其是 kamancheh (Kamancha) 、gheychak 等家族的擦弦樂器(請參見上圖,可惜一時找不到有共振弦樂器的圖)。這更進一步支持了viola d'amore 中東起源論的說法。

其實,16世紀起,斯堪地那維亞的民俗 fiddle 樂器 hardangerfele ,也有此般的共振弦設計,有興趣的人,可進一步比較挪威二十世紀作曲家Tveitt 的hardanger fiddle 兩首協奏曲,第二號第三樂章特別是,讓人想跟隨著切分節拍起舞。

 「Tveit hardanger concerto bis」的圖片搜尋結果

最後,viola d'amore 這種樂器琴首上非常常見的蒙眼頭像,背後的意義為何?請勿用玫瑰色、半閉著眼的迷茫眼光來看。那不是少女,與Vivaldi 的孤女們也無關,其實那是愛神邱比特,畢竟叫做 viola d'amore(「愛神」的小提琴),取「愛神是盲目的」意義之 visual pun。義大利文的「愛的提琴」,也由於兩條共振之弦,像愛人的共同顫動,帶著情色之暗示,並不特別地神秘或浪漫。

聽一段 kamancha 琴的演奏吧,不及西方提琴的雅緻,卻充滿奔放不羈的靈魂。

4 則留言:

  1. 印度的sitar琴上面sympathetic strings也是特別的音色的來源之一。

    viola d'amore異國風味的演奏方式,的確相當有趣。不過換個角度想,在拉柔音提琴時,一定要那麼conscious地表現異國風嗎?在維也納喝咖啡,不一定特別需要想說這是土耳其傳過來的。或是在英國喝個早餐茶,一定得要喝出中國的茶味。

    當然,演奏這種時期的音樂已經沒有絕對的好與壞。能在當下創造出清新,有說服力的表演,才是最重要的吧。所以對於經得起時代考驗的錄音,則更有收藏價值吧 :) (MAK as opposed to I Musici ~~)

    回覆刪除
  2. 是的,有共振弦的民俗樂器並不少,喜歡那種共鳴帶來的些許渾厚響度的諸君可以多多探索享用。

    澄清一下,這並非「好或壞」的絕對判斷,不是「只有」異國風才是對的。那樣的味覺與風格,是我個人最偏愛樣式的一種,因為「它」回應共響出他同時空裏的異國「東方主義」影響,亦即是Vivaldi 想要走出歧路「獵野味」的路徑。

    而且,viola d'amore 真的是很「畸零」的樂器,不是只有音域的問題,還有與其他提琴音色上、與ensemble 的群聲之間的異質感問題。這也是之所以它無法成為樂團裏提琴家族常駐一分子的原因。

    Biondi 在Virgin 廠的同曲目錄音的異國元素相較下淡了些,不過還是帶出 viola d'amore 的獨特風味與Vivaldi 的敏捷熱力,是我的第二選擇。

    喜歡I Musici 團偏肥厚重聲響的人應該大有人在,個人並無法享受它的單調與重手重腳(heavy-handedness and heavy-footedness),以及抹滅巴洛克樂曲多元崢嶸個性的同質化傾向。

    回覆刪除
  3. agreed~~~

    我也沒有要標上對與錯,好與壞的標準的意思。我只是對古樂中眾多的詮釋風格和理念覺得很有意思,而且也很歡迎。只要當下讓我覺得convincing的演奏,基本上我都會很欣然接受。

    小學還有國中時的I Musici的許多Vivaldi錄音,當時讓我留連忘返。今天,已鮮少再回去聽了。(不過他們錄的Op.1 - 12整套,有許多曲子今天的古樂團也沒有錄,所以變成了唯一的收錄版本。)好比小學時看的無敵鐵金剛,當時樂在其中,但後來高中回頭看,才發現畫風如此粗糙。但同I Musici,心中都有一定的懷念價值 :)

    回覆刪除
  4. 嘿嘿,我小學也看無敵鐵金剛,感謝有「重播」這回事,讓我覺得年輕了一個世代。

    或許是老了,「懷念價值」沒能勝過「善用倒數時間」的欲望這回事。

    萬一,不是畫風的問題,而是,後來高中回頭看的,其實是小學背著女同學偷看的「小甜甜」呢 ? 哈哈。

    說真格的,喜歡I Musici 的,也是一種偏好或選擇,我非常尊重。別人說服不了我的喜好,我同時不會輕蔑別人所喜歡的。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