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人溺己「溺」

藝術,並無法救贖(或者真正撫慰?) 廣大及深切的苦難。藝術,也不該成為一種撫慰自憐的工具。

這是藝術家自己在幾次大戰以及人類的大災難當中所發現的:你的風花雪月之表現(expression),與「精神」真有那麼直接的連結? 面對一些臨界事件,藝術的表達是否碰壁遇到其極限?藝術,是否是一種自我沈溺,對藝術的凝神崇拜,對別人的「他人化」,對世界的默然漠然的方便法門?

事實上,與許多事相較,藝術常常顯得無病呻吟,無關緊要(irrelevant),甚至是種自我中心過剩的沈溺,讓你對其他事視而不見。面臨某些個人、家庭、世界的重大事件時,你對音響、色彩、精品、物質享受,一定要如何如何的種種挑剔比較、錙銖必較,變得相當諷刺。

用音樂、藝術為唯一中心,讓自己 feel good 甚至麻木於周遭的一切,有些時刻,讓我直覺「毛毛的」。

許久之前,曾經表達過這樣的看法: 「音樂無法解決人生真實的命題, 最多只是soundtrack of our life, 在我們以肉身為泥般脆弱時, 音樂頂多只是ㄧ片「原聲帶」, 兀自強硬的存在。」

音響網站的關懷是: Sharp震災報告,日本原廠安然無恙

某些購物網站的廣告告示是: ◤海嘯來襲日貨即將調漲◢ GF2女友二號雙鏡殺↘25580‧SONY 3D全景機↘人氣首推!

幾則新聞標題:

一周後 在台日生魚片可能斷貨
怕斷貨先買!日本商品銷量多10倍
日零件短缺 iphone, ipad 恐怕斷貨


享樂無罪。只是當別人在載浮載沉之際,人卻一直只沈溺地想到商機,或是只關心自己所享受的物件是否要斷貨、漲價,我不知道該如何看待這件事。

該是暫放下己「溺」,打開禁閉自己的門窗(或許就是佔滿了你世界的藝術與音樂?),開始行動的時候了。

12 則留言:

  1. 畢竟古典樂不反映時事,所以有時難免覺得脫軌的情形較嚴重。

    但看流行樂手的Protest Song 和 療傷歌(這兒不是指兒女私情,而是更大的tragedy後的重建~~~ ),有些發揮力量和功效也很大,是不能忽視的。

    反越戰時的protest song,唱出許多心聲,得到回響。

    像2004年烏克蘭的大選不公引來的民眾抗議,凝聚力量之一,正是抗議歌手寫的歌曲Razom nas bahat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ZLmE1OW2nU

    在街上,民眾齊聲高喊歌詞裡的口號,相信當局者也萬萬沒想到簡單一首歌有如此的力量。

    震災音樂會和體育活動,也有募款的能力。

    呵,所以說,別瞧不起流行樂手,因為這種時候他們能做的,肯定比古典音樂家多 ~~~

    so the central question remains, what CAN we do ?

    回覆刪除
  2. 古典樂和藝術
    說透了,就是一種社會上層階級(bourgeoisie;leisure class)的事物;財力使人可以保持傳統,一種保守主義的心態。從歷史面來看,現今所謂的古典樂和藝術,難不是從中世紀、文藝復興、巴洛克等等至現代,都是富有階級的娛樂與消遣。雖然現代科學證明,古典音樂(尤指莫札特)對人的心理與生理有莫大的助益。但普羅大眾卻一般認知:「那是有錢人的玩意兒。」
    財富,可以使人遠離人生現世的現實,多數人的現實:「勞動階級。」時常只有數計金錢的出入,那有時間去接觸這些事物啊。
    品味,是必需有財力與時間的。
    高深學養,難不是也要有錢有閒?

    上述,也許偏激的一些了……是嗎?

    回覆刪除
  3. 感謝各位的意見表達與分享。

    目前在串連所有的管道,做能做該做的事。

    也希望大家能極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限於日本),也珍惜關心周遭重要的人。

    災難無情,人要有情,與其沉默、溫情式的可憐、或獨善其身,不如直接起身行動。

    行動,也包括繼續抵制特定不良媒體或節目,以及對於政府責任與準備的合理監督。畢竟,利益之外,媒體與政府都有不可不做之事,也有萬不該做的事。(例如,有某水果報「發揚國威」,刊登災難現場遺體的照片。但我不覺得趁火打劫、製造恐慌、怪力亂神,扭曲事實的,只限於此報。)

    這些事都有底線,這兩種機構大多不會「自動」去履行注意其本份,公民唯有實行 activism 的權力。

    對於媒體的部份,可串連拒看,可記下在該媒體廣告的公司,直接打電話給媒體金主廣告的企業,抗議拒買他們的產品。

    回覆刪除
  4. 回應一下 Kahn 的想法。許多中高階的藝術,確有經濟門檻這回事,無庸置疑。

    以古典樂而言,現在這一刻,應該比過去的任何年代好上許多,不再是富人才能負擔的「娛樂」。

    如果不是收藏家,不是音響發燒友,不用去拼市場漲勢嚴重的黑膠,一張兩三百塊的cd 比比皆是,電腦喇叭或boombox 也能自得其樂,這些都是非貧戶的庶民可以負擔的。

    關鍵的問題是,他們可能沒機會時間接觸,也不真正需要古典樂 ? 與其說是錢的問題,不如說是選擇的問題:古典樂,排不在他們的選項之內。

    古典的門檻,事實上與音響、繪畫、字畫、古董,甚至跟美食或流行衣飾相比,相較並不高。便宜的古典音樂會演出500上下的票有不少,倒是少女時代、老鷹合唱團、太陽馬戲團等「流行藝術演出」可能不是中低階級可以負擔的。

    網路的普及,更讓唱片可以自由下載=幾乎不用錢!

    而且,選項不只有古典,要更多的世界各地的音樂,也都在你的指尖之下。

    世界的需要,不只是音樂。更不是只有古典樂這個帝國可以有品味。

    回覆刪除
  5. 我想回應二樓Kahn的留言。恐留言稍長,請Mingus海涵。

    不曉得閣下是否聽古典音樂?如果您聽古典音樂或者三不五時到本版左邊那一排部落格裡面處看一下,你會發覺這群「半可愛半機車」的神經病(或者瘋子)其實大部分都不怎麼稱得上富有,我們的財富基本上應該是可以買得起當下想買的CD,音樂相關以外的欲望,至少我很多都是拿CD為為單位來計算的。

    好比我今天請我媽吃一頓西餐一千五,我會算成用一套oistrakh的全集(大約十張)換一餐牛排。可是因為是我媽,她如果要吃掉一套海飛茲大全集(一百張左右),我也會超花不誤。這只是想說明聽古典音樂或任何音樂,其實都很難跟有錢與否劃上等號。

    而更有趣的是,我現在越來越經常在計程車上遇到司機聽99.7的古典音樂。他們無法辨識這是甚麼音樂,但他們說,這個音樂讓他們心情平靜而且可以聽很久。我想這已足以說明,普羅大眾也並不認為古典音樂是有錢人的玩意。

    您或許會有疑問,那聽古典音樂的發燒友,是不是就是與財富劃上等號呢?其實事實也非如此。我們還是以本版左邊那一排部落格主人為例好了,基本上大多數都已經擁有一套自己可以接受的音響系統,而我相信他們能夠擁有這些,是靠著時間、精神、耐心慢慢累積而成,而且一套受用很久,是固定成本,會隨時間而逐漸降低。對於這些人來說,這是一個「嘔心瀝血」的過程,非要身處其中才得個中三味。絕非像很多玩音響不聽音樂的有錢人,一showhand、說換就換。

    所以,其實已經間接回應您提到「品味,是必需有財力與時間的」,這也有幾分對,但該說清楚的是;財力,是慢慢存下來的;時間,是犧牲睡眠時間換出來的。我想品味和學養都不在有財力和時間,貴在有心,一切都是靠自我陶養的過程所致,就算有錢也買不到。

    閣下不是太偏激,您只是表達您想表達的意見,但若能再多聽聽古典音樂,我想既可更有益身心健康,也會對人生有更不同的體悟。

    回覆刪除
  6. 呵,Mingus和orangebach應該是道出許多古典樂友的心聲吧。兩位的回應如此完整,所以這兒胡亂挑各別不同的東西回應,可能會是沒啥重點,就請多多包涵了。

    今天要念音樂的小孩,在許多國家(當然包括台灣),家裡的經濟條件要中上,這是事實。不過,拿來當專業是一回事。平常欣賞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高級音樂會的票價昂貴,但大學音樂系學生的畢業公演通常都是免費的呀。音樂家要能上台表演,背後是要付出多少的時間。就算是不是職業音樂家的水準,其實有勇氣和能力可以在大眾面前表演的人,都是應給予肯定的。現場的music making,還是最真實的。

    當然,錄音年代出現,有空間將一個錄音修到完美,有好也有壞。如專考慮經濟層面,近年唱片公司推出重發行的超低價CD越來越多,已是以前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價格。所以,不論現場或是錄音,都有省錢的管道可以培養對古典樂的興趣。況且,最近許多樂友,甚至將音樂免費放在youtube上供人試聽。較有正義感的人,magnatune提供完全合法閱完整的試聽,而且也有其他的音樂類型。所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 古典樂欣賞者 ~~~

    最後,要此再三強調,Mozart Effect是騙人的東西,不要相信大眾媒體宣稱「專業的報導」。Mozart Effect後來完全變成一個強大的商機,有利可圖。說聽Mozart的音樂會讓你聰明是件荒唐的事。真正的結論是,聽你喜歡跟舒服的音樂才是最重要的,whatever that is。那時他們在年青小妹妹做實驗,Mozart音樂並沒有什麼功效,但當他們用他們喜歡的Brittany Spears的音樂時,最後學業表現有進步。

    不過,小時候就開始學音樂,對許多別的認知還有學習上的能力,是有真的幫助的。所以繞了一圈:小時候就要能夠學音樂,確實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 :P

    回Orangebach君:
    妳吃飯那段讓我覺得很妙,因為小弟類似的行為是在買機票上。近期要回台一趟,想說少了多少張CD呢。但又想到回台灣,某些CD,比在美國買便宜,又可以多買幾張呢~~~ :)

    回覆刪除
  7. 學到一些不同的想法/看法

    回覆刪除
  8. 感謝 Orangebach 為(我們)這些音樂宅男說些話。我沒法跟他說得一樣有說服力。

    我認識的一些愛樂朋友,雖衣食無虞,沒一個是有錢人,全是必須是為五斗米折腰的「凡人」。這群人裏的大部分,包括我在內,都是需要以cd 為單位來換算折抵其他生活上需要的人。

    也必須傻呼呼地去買片找片,而不選擇方便地去download。

    Deadlockcp 兄說得沒錯:「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 古典樂欣賞者」。像所有人生中的事物一般,就看是否願意自己投入熱情與心力了。

    另個角度來看,我能瞭解 Kahn 的部份想法。而在他最後「上述,也許偏激的一些了……是嗎?」的問號裏頭,也有對己意的稍許保留。

    我非常贊成:「品味,是必需有財力與時間的」,或是「高深學養,難不是也要有錢有閒?」

    古典,不該成為一種 show off 特權或自封品味,或掛在嘴邊炫耀的「文化資本」,也不該成為以我獨尊、不食人間煙火的藉口。

    只是,我發現周遭的朋友們,絕大部分沒有過度膨脹的 ego,所懷有的只是像傻子般,想去單純追求探究感受一件事的小小幸福。

    回覆刪除
  9. 唉...我也好希望古典音樂的發燒友可以跟財富劃上等號啊~~~那我就可以拍桌子說"老子錢太多所以不幹了", 嗯...那要幹麻呢...真的有那天再來想也不遲...現在還是繼續加班吧......

    回覆刪除
  10. 為「音樂相關以外的欲望,至少我很多都是拿CD為為單位來計算的」拍手叫好!小弟有段時日也是如此,想來有趣!

    回覆刪除
  11. To Francis:

    真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拍桌翻桌的權力啊!
    (乖乖繼續勤作工去....)

    To Ergaster:

    這樣想法,真的是許多「音癡人生」的寫照。

    回覆刪除
  12. 再給二樓Kahn。

    千萬別被我們給嚇跑了~~~
    想想你也祇是熱血的想要回應腦殘媒體而已,
    結果....

    除去那幾篇媒體的意見(那真的是偶發性事故)
    此處仍有許多可以學習的內容
    當然還有更多可學習的對象在此
    我就在這裡學到不少東西喔

    尤其如果你偶爾也沾些古典音樂的話
    不聽也沒關係啊
    現在開始也可以,哈哈哈
    你就會知道聽古典音樂真是經濟實惠划算、
    邊際效益又高的興趣啊
    絕對值回票價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