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未發片之漫長等待
1. 第一張是等了半年以上的Harmonia Mundi 廠的CPE Bach 協奏曲Wq 43,是我非常喜歡的Andreas Staier 繼兩張舒曼之後的最新錄音。在DHM 時期,Staier 曾經灌過4 張CPE Bach,睽違了十多年,這次他力邀發行CPE Bach 的教父Telemann 《食卓音樂》剛不久的樂團 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來協助伴奏的部份,攜手演出CPE 在漢堡時期的一套六首圓熟之作。
同樣是CPE的新片,網上聽過Mork 在Virgin 那張cello concerti 新片的節選,一點都沒讓我提起想買的興趣。
2. 第二張是Brilliant 廠 Soler 鍵盤樂全集的第四彈,特別想收的原因是,曲目開始進入1760年之後的作品,作曲家擺脫了Scarlatti 單樂章奏鳴曲形式,與Haydn 與 Boccherini 四樂章主義看齊。
樂器使用上,Pieter-Jan Belder 自此專輯起,不用大鍵琴,改採符合樂曲表現需要的古鋼琴(forte-piano)。Soler 的鍵盤樂,從管風琴、大鍵琴乃至現代鋼琴都聽過,尚無法想像古鋼琴會吐出怎樣的馨香花朵。
3. 再來是同廠的 Michael Borgstede 彈的Forqueray 鍵盤樂,副標題應該可叫做「老爸不是人」。
做父親的 Antoine Forqueray 居然因為嫉妒同為作曲家兒子 Jean- Baptiste (1699-1782) 的才氣,羅織罪名將年紀輕輕的兒子送入大牢,且曾經將他放逐到境外多年,直到1726年才被除罪赦免,重見天日。這些曲子是兒子Jean- Baptiste改編自viol 作品的鍵盤作,他自己是gamba 琴高手,與同時代宮廷內的Marais 齊名,二度婚的妻子Dubois又是出色的大鍵琴家,毫不忌諱內舉避親,同套曲目兩種版本同時發行。
咦,「慶功版、特別精裝版」一片多發這一招商業技倆,華語唱片也很會。
4. 最後一張"Venezia",顧名思義聚焦於威尼斯音樂的藝術,收集了當時17世紀後期、後Vivaldi 時期當地樂壇三巨頭,Rosenmüller, Legenzi, Stradella 的小提琴加上聲部合奏的「奏鳴曲」。
特別吊人胃口的,是最近特別在追的Rosenmueller 的七首小而美的奏鳴曲。加上之前只收過Capriccio 廠唱片的 Legrenzi,還有好一陣子不見蹤跡的Kraemer與Rare Fruits Council 樂團,非常想知曉與Capriccio 義大利團的差異在哪。雖然法廠Ambronay 實在洛陽紙貴,手上幾張在錄音與製作都讓人大呼值得。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My dear friend,
回覆刪除Thank you for leading us back from "profound" African meditation to warm classical world.
Regarding to these new CDs, I also paid attention to Stair and Soler, but I picked up Soler's guitar music instead of those keyboard ones.
I also look forward to Stair's new CPE studio works, especially because you highly recommanded his interpretation on your favorable composer's repertoire. However, if you want me to pick up either Stair or Borgstede, I would prefer the latter.
Thank you for sharing all these information and "profound" knowledge of those grotesque viols from Africa.
Thank you for your continuing and generous support.
回覆刪除Personally, classical is "colder" compared to African or Arabic music. Whenever I feel like setting my feet tapping, I put on the latter, not the former!
How's Borgstede's Handel's keyboard suites? I kept wondering if I should get his box set. For the time being, the Handel suites recording that reigns supreme is Ludger Remy's twofer set on CPO.
I'm looking forward to Staier's set, albeit with the fear I might end up being slightly disappointed. BIS's Spanyi's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s on CPE set the bar very high for all latecomers.
If you like Remy's set, you probably would like Borgstede's set. Borgstede's playing is fresh, energetic, and brings out a percussive quality to the harpsichord. He has some interesting turns of phrases that can be coined either unconventional or inventive. Some of the slower movements are played less contemplatively; certain musical moments could be held longer. He is, however, consistent throughout with his interpretation.
回覆刪除As a golden standard of solid playing, I have Scott Ross's set. Amidst more and more young harpsichordists that play with more panache, it starts to show signs of age.
I also like my other Paul Nicholson recording of Handel. Paul reminds me somewhat of Glen Wilson, less fireworks so to speak but always in service of the music.
Borgstede錄的Forqueray,我倒有點興趣。網上的sample聽起來還不錯,但還是少了一些Rousset的flair~~~
回覆刪除前幾天去聽了Wieland Kuijken拉Forqueray第五首組曲,才發現原本的gamba版本有多麼困難。之後有另一位業餘gamba提琴家和Kuijken聊他正在練第三首組曲裡的一首chaconne。當我說我有練過大鍵琴版的時候,也被Kuijken酸了一下,說"much too easy on the keyboard.. "
親愛的捧油,每星期只有一天英文練習日。
回覆刪除關於韓德爾鍵盤組曲,從聲音來說,Borgstede's的音質並不是非常純粹(若與Baumont),觸键比較用力,大鍵琴的金屬雜音比較多點;從風格來說,他的速度稍快,情緒比較豐沛、也比較衝,但也沒Kirkparick那種程度。
鐘鼎山林,各有所愛。我向來比較喜歡自然、有點瑕疵、不要太乾淨的聲音,以及個人化的節奏掌握。所以我喜歡Borgstede's的韓德爾組曲。
還有一個小點,就是他的介紹文字寫得很好,尤其講到當他練琴的時候,女兒三不五時就窩在踏瓣旁邊聽著聽著睡著了;信不信由你,這件事情讓我覺得他的韓德爾更好--雖然我邊聽邊懷疑,老爸彈得情感澎湃,女兒怎麼睡得著。
關於Stair的新片。我知道Stair很有說服力,粉絲超多,他的去年的郭德堡評價也很高(You also gave his Goldberg your credit),但是說不上來為什麼,我總覺得他有點rigid,變化性和彈性較少。他在DHM錄的一套海頓鍵盤曲,我願背負罵名給他「無聊」的評價。
而CPE的作品滿難表現的。以我相當膚淺的觀感,我覺得CPE的作品有時雖貌不驚人--就差不多調調,但有非常深刻的內在層次,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看穿的。也因此如果沒能看穿的演奏,沒能在音色變化、詮釋風格上多花點心思,恐怕又是挺無聊的。所以如果我是你,無論slightly或者deeply,反正已經落個dissapponted,橫豎都是disappointed,未必會排進先發名單中。
Borgstede's的韓德爾組曲補充一點。
回覆刪除由於韓德爾三不五時就會改譜用以防止盜版,所以鍵盤組曲的版本很多。此套曲目的部分鋼琴演奏,選擇減量過的譜(好比KJ),而Borgstede採用的是韓德爾後來改版過的譜,裝飾音非常多而且繁複,我覺得聽起來特別過癮。
當然像KJ總是可以把甚麼古典曲目都彈成情調音樂的本領,我也滿佩服,基本上睡前聽是很好的催眠曲。
FYI
呵呵,我還在想Orange君怎麼突然有興緻打起英文來了~~ 昨天才返台,今天才有空上來晃晃~~
回覆刪除解釋一下,Orange君覺得所謂Borgstede的「金屬感」,是他將Ruckers大鍵琴高八度的絃也「開啟」,所以同時彈兩條絃,一個是正常的音高,一個是高八度的。通常會這樣做,主要是為了增加聲音上的brilliance,應用在Handel的一些曲子蠻適合的。不只那高八度的絃,其實正常音高的絃有兩條,他時常也是兩條同時彈。其中一條絃,會製造出來較多的泛音,有時被形容是nasal,不過也會稱做metallic,和妳的描述百分之百吻合。Borgstede也有風琴師的經驗,所以對於切換不同絃產生的音色比較講究和有創意,畢竟organ上甚至有十幾種stop~~~
Kirkpatrick is not my cup of tea, unfortunately ... :( 有點stiff ~~~ 他使用早期的nonhistorical大鍵琴聲音是更大的敗筆 (Landowska的Pleyel與Gould的Wittmayer同樣horrendous。早期大鍵琴過度金屬化的聲音給人的刻版印象主要是從這兒來的。) 學者派的表演,精準但少了變化。他在巴哈還有Scarlatti的研究有很重要的貢獻,使許多人再度重視古樂。他的錄音,持續有他的擁護者,不過不會是本人的首選~~~ 潑個小冷水,希望別介意。我知道妳好像還蠻鍾意Kirkpatrick的一些錄音的 :)
Bottom line是,今天有許多大鍵琴的錄音,音樂和彈奏者選擇都漸漸變多,使得我們可以拓展視野,不侷限於Bach,真的是我們的福氣。Handel之外,尚有前輩Fischer還有Kuhnau,都是很值得接觸的德國鍵盤音樂。
喔對,想到O君說「喜歡自然、有點瑕疵、不要太乾淨的聲音」,讓我想起之前和別的網友在討論的時候,提到某巴洛克小提琴的錄音。一方面,因為下弓比較重,會有沙沙的聲音,有些人有意見。但換個角度想,同時又有一種鄉村味,吉普賽風,別有一番風趣。
回覆刪除暫時跳過Mingus一下,見諒。
回覆刪除To DLCP:
謝謝你對Borgstede的琴的解釋,讓我長不少見識。
我想回應一下關於kirkpatrick。
的確許多人不喜歡Kirkpatrick,理由可能跟你差不多,不過坦白講,他這種stiff sound的確滿對我胃口的,莫名所以。他的彈奏,也就是那個stiff sound,經常讓我感受到爆炸式又義無反顧的熱情和激動,這種滿到破表的詮釋對我很有說服力。
也別說甚麼潑冷水,也不過就是盍各言爾志罷了,哪有甚麼攻防?至少我沒甚麼特別感覺,或者你潑得還不夠大桶。
兩位朋友的各言爾志,補充了自己觀察框架之外的層面。
回覆刪除對回應的隨想如下:
1.兩位的討論,更讓我下決心想買Borgstede 彈的 Forqueray 的鍵盤曲,也相當好奇這次他會用怎樣的琴與手法。
2. 古樂的樂趣正在此:樂器的設計、發聲原理、色彩千奇百怪。Steinway piano 再怎麼調,也不會有不同發聲機制材質的兩三部大鍵琴或古鋼琴、或者調上幾個音栓的差異來得巨大。此外,樂譜之內之外的彈性可塑性高,高手們詮釋的個體差異甚大。
3. 很能體會Deadlockcp 所謂Rousset 的 flair 是何物,你先聽Belder 的Scarlatti 後,再立即轉台到 Rousset 的Decca 錄音,就能立即聽見的狂氣(flamboyancy)與裝飾音型的活潑。當然,在Rousset 的off moments,可以聽見他的超技、sweep 與狂氣(18世紀法國鍵盤樂的特色之一) 帶走了一些節奏上的嚴謹精準。
4. 對我而言,雖然 Kirkpatrick 不會是Bach's Goldberg、Scarlatti 等同一版本的首選,撇開樂器的精緻度與調音,詮釋上我還蠻能接受他的headstrong way。是一條硬漢,還是一介莽夫,就看你的人格特質與偏好了。
5.不管是鋼琴家或是大鍵琴家,若是要涉足baroque 或early music,管風琴上的知識與修養,絕對有必要去涉獵。音栓的選擇、控制與千變萬化的種種排列組合,像是畫家的色盤。
在相對「單純的」的巴洛克鍵盤樂上,音色上(以及還有裝飾音與即興等)的變化細膩操作,變成是探究曲子可能樣貌的重要技藝。
上次在看"Pianomania" 這部電影時,最有感觸的兩個地方之一,就是Aimard 在錄The Art of Fugue 時,要求鋼琴調音師在某些段落,要發出oragn sound、另外一些,又要有clavichord sound。
呵,GOOD :)
回覆刪除Kirkpatrick彈的stiff playing,其他風格的音樂上,會變得太單調無趣,但在他善長的Bach還有Scarlatti音樂裡,其實是行得通的。至少,雖然彈得不是最有音樂性,樂句修飾不夠完整卻還算恰當,至少不會覺得特別不對勁,而且從觸感上知道是有長期彈大鍵的人,不是彈鋼琴隨便轉去彈的。
用網球的比喻,Kirkpatrick對我像是60年代的Rod Laver,或是70年的Bjorn Borg。他們是用舊式的木頭球拍,在時空的限制下,發揮出最大的球技。40-50年前的網球比賽今天要欣賞起來可能精彩度不夠。Borg還有Lendl在1981年法網的決賽,今天看起來,甚至像是在練習。有了之後的新球拍,新線,還有新的體能狀況訓練,木頭球拍的年代,得抱以另一種角度去觀看。
「木頭球拍的年代,得抱以另一種角度去觀看。」,妙喻妙喻。
回覆刪除現在正在聽 Kirkpatrick 的 Scarlatti,好像缺了什麼,也什麼都沒缺。
現在眼前流過的Scarlatti,至少不是鋼琴,好在不是Tharaud。
Andreas Staier 的郭德堡 的彈奏方式,讓我想起拿著電吉他的rocker,十分生猛的彈奏阿!!
回覆刪除希望這次rocker的表現,能恰如其分地展現CPE 的迅捷熱力與敏感細膩之兩面。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