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Beethoven ,音樂史會如何發展,真的很難講。沒有Beethoven的parallel universe,一定會更糟嗎? 事實上,也有可能更好。陰影老長的巨人沒擋在前頭,或許更有新的定調與發展空間。少了一個人,就多了個缺;一時的 delay,累積動能的彈跳可能越高,一連串蝴蝶效應下來,「不完整的古典主義」搞不好刺激出更前進、更多線的走法。Who knows?
沒有人能 turn back the clock,再怎樣的 what if,都僅僅是猜測。另個更加核心的問題應該是:「Beethoven 如何成為Beethoven」,他能有今天的「超經典」地位,後面有更複雜的來龍去脈。
得時勢之助,不見得就能成英雄天才。但是,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經濟的自主獨立等種種條件,再怎麼是個天才,一定無法發揮同等的影響力。
一般Beethoven的形象,停留在十九世紀,典型式地強調一種過度理想化、浪漫化的「個人主義的英雄」:一位自立自主的天才,對抗一整個世界、社會、他的(低等)聽眾,只遵循其內心的呼喚與回應心中的惡魔 (one man against the world; one genius against his society, his audience; one soul answers to his inner calling and inner demon)。
很少人試著瞭解這樣說法的反面,亦即:Beethoven 的得天獨厚,他從他的社會得到的是何等的青睞、注目與強大的經濟支持。
Norbert Elias 這位藝術社會學家,強調 Mozart 與Beethoven的社會經濟環境差異:「Mozart 想為自己創作的願望,卻由Beethoven 達成了...Beethoven已然擁有較多機會來強迫欣賞音樂的聽眾們,接受他的品味。」Elias 引用Beethoven 在1801 給友人的信:
『我的創作帶給我很多東西,而且可獲得的訂戶數目,遠遠超過我自己可能完成的數目, 除此之外, 如果我想要的話, 每部作品都會有六、七個或是更多的出版者,別人不會跟我討價還價,現在是我提出要求,人家來付帳。你瞧瞧,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狀況....。』
Beethoven在各方面的餘裕,Mozart 完全無法望之項背。他有過剩的本錢,去自由創作他的實驗聲音與精神追求。Mozart 痛恨貴族的音樂品味,但他沒有同樣的本錢去揮霍、去過度挑戰他的金主聽眾。
Beethoven 若沒有他的舞台、市場、經濟背景、社會的正向回應,不會有成為「自由藝術家」的入場券,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宮廷社會對 Mozart 的不支持、不重視,讓他產生諾大的信心危機。Elias 的解讀認為,Mozart 之無法得到群眾共鳴,讓他對自己的才華失去自信。
不像文學或其他相對低資本藝術,音樂實際上需要大筆的資金,需要能有權有錢動用到大批的樂手,才能有機會成功。沒有connections,沒有宮廷的職位,或是資產市民階級的供養,如何有機會磨練成為職業音樂家?如何有機會在共鳴、feedbacks、與挑戰間成長?
除了Beethoven 同時代的藝術社會情境,不要忘了,其實是Beethoven 的徒子徒孫追隨者們,讓歷史中的 Beethoven 成為今天的「Beethoven, the God」。
如果沒有Beethoven 派,也就沒有Beethoven。歷史的定位,是掌握在有權力、有發言權的擁護者手上。缺乏有力的弟子們拱擁,宗師也沒機會被追封為宗師。
如果沒有Brahms, Schumann, Liszt, Wagner 「以Beethoven 主義模式」的傳承、十久世紀以降音樂美學家與宣傳吹捧,沒有音樂院、理論、演奏傳統、唱片工業等的體制力量 (institutional forces),來不斷複製強化「德奧勢力」中他的路數的肯定,Beethoven 或許沒有今天的偉大地位。再換句話說,若是後來的音樂家、後來的論述,所走的並非Beethoven 路線,而是Haydn、Mozart、甚至重整巴洛克傳統之某些路線,樂聖是否還會是Beethoven?
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時間慢了些 不過
回覆刪除我覺得這真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深入淺出 觀點清楚
又鏗鏘有力
就算觀點與作者不同
也會心服口服
記得國中一年級的公民課本就寫貝多芬的故事 當然是勵志的成分居多 心目中的貝多芬就是個孤獨貧窮的英雄 您寫的觀點我不曾想過 好似當頭棒喝
回覆刪除roodo 有手機版的頁面耶,好cool,不過還是得用一般頁面才能發回應,有點可惜
回覆刪除To Orangebach:
回覆刪除感謝。
To UQ:
我無意打擊英雄或進行毀神運動,重點只在想看到神話之外的某些真面貌,以及建立自己與 Beethoven 音樂的極私人連結。
To Francis:
ㄟ,莫非您也敗了埃鳳?
唉鳳是買了幾個月了, 反正公司補助的門號, 不辦白不辦
回覆刪除我一定是食古不化的恐龍,嫌唉鳳太high tech、太多玩樂,對(musical) files 還是能不碰就不碰。
回覆刪除On the go 的時候,現在的我較想看人、看書、想事情,感覺周遭的氣味。
當然,沒有補助,也少了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