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 星期六
我聽貝多芬
有位格友說,想要重尋貝多芬,他不大能接受「那種覺得貝多芬越聽越沒甚麼的心情」。
恰好我是他不能接受的那種覺得。
事實其實複雜一點,不是全盤的否定,喜歡的範圍卻逐漸縮小,曲子是,詮釋更是。我無法用聖經般觀點來看這位「樂聖」的作品,映照他之前與同時代的星叢,越發覺得「本來無一物」,至少感覺不到一般觀點中,掛著偉大崇高光環的「人類情感深度與廣度的總和」。
對他晚年的東西越來越沒有感覺,如交響曲第九、最後三首鋼琴奏鳴曲或晚期弦樂四重奏,也不覺得有從專家到眾人都廣為被 recycle 的晚期風格、或「特別的精神深度」。
聽起來,像是標新立異的想法。說真的,根本沒有「想」對抗的心理。好像一個人不斷說道或轟炸你,而你的反應不是想反辯、或攻擊回去,單純是沒特別感覺的漠然。
「嗯...嗯...知道了。」
容我先離題一下,上圖的Zig-zag 唱片非常不符合市場行銷學,光是Op.12的前三首小提琴奏鳴曲,要賣一張高價版。通常「早期」作品的錄音,只出現在全集之中,最多是站在其他中晚期「大作」旁邊的陪襯角色。我在誠品看到時,心路轉了好幾圈,「有必要收一張只有早期作品的唱片嗎?」。後來是一個直覺驅動了我:「只有這三首,是個讓我把他們當作唯一主角的機會」。我想,Pollini 的Beethoven 奏鳴曲系列,最後發行的最早期奏鳴曲,應該是票房最差的兩張。
這張片是我另外一個關於Beethoven的旅程的高峰。就結論說,近兩年多以來,悅己之意的,多半是年輕時的早期貝多芬:比如說,Piano Sonatas 1 到 7 號,大提琴奏鳴曲前兩首,小提琴奏鳴曲第二號,交響曲前三首。
乍聽之下,更像是標新立異的想法了。Beethoven,大家不都從《英雄》、《悲愴》、《春》開始聽,之前的不算數、不成氣候?
打天下的人,常常比治天下的人有意思多了。與近年聽古樂或許不無關係,前貝多芬時期的十八世紀,落英繽紛,群雄各領風騷。跨過Mozart 死去的1791 年之後,音樂的樣式與表現形式,反而是一統文字後的單調貧血。
最近抓到的是,Clementi (奏鳴曲交響化的特質) 與Haydn (形式的實驗與幽默) 對於Beethoven 奏鳴曲語彙的影響。更進一步說,早期的Beethoven 代表的是,前古典主義音樂(pre-classical music) 那種行雲流水、曖昧未明風格之集大成。在此同時,他已經完全是自己,早期最是風格明確俐落而不過度掙扎沈溺之際,且相當地 playful and full of life,愉悅、有活力,戲劇化的「正-反-合」可預期性(悲愴、熱情等)相當低。
Beethoven 一手完成,也一手終結的宏偉雄辯之主典主義,所開啟的逐漸濫用情緒之前浪漫主義,漸漸讓我哈欠連連。他早期的「前古典主義」,反而如新生綠葉,生氣盎然,用他的語言,自在地回應十八世紀的風起雲湧。你要「博大精深」,這裡已經有了,越往後走,不過是開了七竅的渾沌。
要快板是吧,聽小提琴奏鳴曲第二號第一樂章,交錯彈跳的詭異下行音型、互相為主線與伴奏的小提琴與鋼琴生靈活現地交融,樂章結束於一個未明的harmonic ambiguity;換個慢板,鋼琴奏鳴曲第七號Largo e mesto 的深邃之外,光聽他的第六號第二樂章 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表情面貌的變化不說,其中的 soul searching 能說不夠完整嗎。來個風雲變色的急板吧,聽弦樂四重奏op. 18 的第三號,陰晴不定之間的落差轉換,運動軌跡的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完全不輸晚期的四重奏。
另外,Brendel 的錄音(包括他本人在內),都認為他越晚年的詮釋比較好。最近的我,最喜歡的卻是他「早期風格」的Vox 廠牌 sonatas 錄音,自然脫俗,反而有種羽化的味道,沒有過多鑽牛角尖的細節。這些日子,唯一聽到有感覺的Beethoven 奏鳴曲,就屬這早期錄音的27與29號了。尤其是後者這首Hammerklavier,非常難碰觸到我,曲子本身充滿浮誇的征戰感,以及一種quest narrative。在最年輕的Brendel,可以聽到渾然天成的spontaneous rendition。(我懷疑最近得大獎的二十出頭的Gulda 廣播錄音 (Orfeo 廠),是否也具有這種氣質? )
Beethoven 的中期,常常像是必須延續守住早期光芒,但鑿斧痕跡畢現的汲汲中年;晚期的Beethoven 則常像是 a grumpy old man,不滿一切的歐吉桑的牢騷。
當然其中自有例外,例如第五號交響曲、27 號鋼琴奏鳴曲,9 號弦樂四重奏,或是《克羅采》,仍是心有靈犀的好作品。
最後,叉題提一下 3B 的最後輩Brahms罷。睽違一年多,今天試著聽他的鋼琴五重奏,喚起一些熟悉,結果單是一個樂章下來就受不了了。像是被八爪魚八隻管盤一擁而上的佔有慾、黏膩與情緒過剩,那樣的濃濃苦愁與扭捏,難再有親切感或共鳴。I tried。
我的 3B,是 Bach (CPE)、Biber、Boccherini。若還要探下去的話,3A 是Abel、Albeniz、Albinoni,3 C是Corelli、Couperin、Cabezón....
你自己的感覺呢? 不用誰來告訴你。別人的ABC,聽聽就好,不用拿香跟著拜。自己找到的,才是真的。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常常對許多作曲家都會有一種rediscovery,或是說re-appreciation~~ 如同Handel我是從他的作品七風琴協奏曲還有完整的作品六重新對他有了新的評價,貝多芬則是聽了他的絃樂四重奏之後,他馬上被我昇級到最崇高的地位。它前衛的等級,有些地方要說是二十世紀初的產物,也說得過去。
回覆刪除時常要了解一位作曲家的偉大,是先看(聽)他之前的音樂發展,然後再聽他的音樂。聽巴哈前的古樂,再來看巴哈。同樣,聽貝多芬之前的古典時期音樂,然後再來聆聽貝多芬,那給我的那種強烈的衝擊力是永遠不減的。
Abel,我想Mingus兄應當是指Gamba最後的推廣者,CF Abel吧。很可惜,晚期的Galante到早期古典時期是我最不欣賞的時期。這是靠一定的CD數量和音樂的結論。會不會有像上面的rediscovery? 或許,但至少短期內不會預見~~~ 不過我對CPE Bach有非常大的敬仰,也是少數幾位。
這就是自己的感覺了~~~ 同一首音樂,甚至同一個錄音,製造出的感動因人而異。與其期待兩人相同,倒不如期待兩人不同。因此,二人的體驗相似時,應當才是奇妙且可貴的地方吧~~~
So many B's... 不過我必須說我的early B's 是 Bach (J.S.), Biber, 還有 Buxtehude~~ :)
感謝你寫此文,那我省省力氣也就免寫了。
回覆刪除我跟你感受相同,的確是覺得貝多芬越聽越沒甚麼,尤其後來作曲型式的固化,用想的大概就知道會怎麼走,實在是欣賞任何東西的大忌,而貝多芬現在之於我就有點這樣。所以其實是產生一種疑惑:究竟貝多芬對目前的我是怎麼樣的關係呢?因此想要重新發現一下。
我目前的做法應該會比較傾向找不一樣的貝多芬詮釋,無論曲目是如何,給我一個不那麼譁眾取寵、更怡然自得的詮釋,另個方面也可能是更一針見血的個人風格詮釋,而不僅是談出一個刻板印象的貝多芬而已。
然而我想覺得貝多芬無味,也受目前聽音樂目前的習性有很大的影響--聽很多完整而精緻的有機體(包括包洛克和二十世紀俄羅斯作曲家),自然也會覺得集中打點或說公式化的貝多芬實在太沒甚麼了。所以聽者我也得負很大部分責任。
此外,呼應一下貝多芬早期。他早期的曲子若扣除掉脈絡上的位置,本身就是好聽,不過相較於後期曲目大量的被包裝和行銷,早期曲目簡直是白頭宮女一樣的存在,的確可惜。
後期的大曲聽累了,可以聽聽他早期的奏鳴曲吧,最近積極聆聽他中早期的的作品,一路從海頓莫札特聽過來,有著一脈相承的驚奇發現。這些作品沒有後期作品的艱澀與前衛大膽的和聲實驗,有著海頓般圓潤無鑿痕般作曲形式,可能跟目前的心理狀態十分契合,聽了十分喜愛。
回覆刪除最近反覆聆聽pollini 所彈奏的第十二號鋼琴奏鳴曲,睡前一杯牛奶配上他的彈奏,算是每日可以放鬆的閒憩時光。也很想聽聽mingus對這個主題的看法,或是另闢蹊徑,有古樂版的大家可以介紹。
paul lewis健康且華彩的鋼琴音色,彈奏這些中前期作品,有著陽光朝氣的表現,也很值得推薦。
貝多芬以後的音樂開始以人為中心,音樂不再只是為神服務,也不需要附屬於貴族的社交場合。能夠擺脫功能導向的宿命,以自己的意志創作出純粹的音樂,作品又能廣受歡迎,建立起新的風格和典範,讓後輩敢於表現自我風格,突破古典格式。如果沒有貝多芬,音樂的世界恐怕會很寂寞。
回覆刪除喜不喜歡貝多芬的音樂當然和他的地位貢獻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我喜歡他的霸氣,自信,明確的喜怒愛恨,恢宏的格局,但另一人可能覺得他剛愎傲慢,自我膨脹,好大喜功。這又影響了欣賞演奏的美學觀點,像我就覺得Brendel的Vox錄音太平淡說不出故事。不過牽涉個人喜好的事,本來就說不出個道理
這邊也一起回。
回覆刪除總之,一來,我的重點是「我聽」的主觀這一部份,按下click鍵後,也知道其中的論點或許引來爭議,Beethoven 的神聖地位無可動搖。我無能也無意去撼動別人的幾B,或是幾B裏的絕對經典為何。
無意抹煞他的「歷史成就」,但是,這與「個人」的觀點或每個人自己如何去親近他無關。電影史,專家大家都說要看高達、楚浮、侯麥,大國民等等等,以及這些名單中「被」點名選出的「經典」。局已設下,自己如何在意識到這些論述的影響,找出自己的路,相當重要。
聽專家說、聽大家說,都不如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你的內在聲音告訴你Beethoven對你有話說,或Brendel的早期作是如何,那都無妨。
二來,從教堂與貴族的控制下走出的,不只 Beethoven 一人。他是其時代情境、音樂政治經濟管道典範轉換的產物「之一」,而非獨一無二的孤例。
Mozart的生不逢時,因為藝術愛好的中產階級經濟體之形成,供養藝術家的管道尚未成熟。這一點,許多的史料與當代論述非常豐富。其中最為完善精闢的,請參見Elias, Norbert:《 Mozart: 天才的社會學》,有中譯本可參考。
今天若兩人的出生時候對調,Beethoven 還會有哪麼多的自由意志或純粹實驗?即使寫了,沒有對的、有力的出版商樂譜商品、後人與institutions 的廣為流傳,不論他個人是愛恨分明也好、剛愎自用也罷,都只是淪為歷史的灰燼。
Individual genius 的論述,夾帶許多的不精確,急需重新修正。
It's all good... 這是Mingus兄現階對貝多芬的感覺。說不定幾年後會再有大轉變,說不定就從此定形了。不過在這個時候紀錄下來,也是一件很寶貴的事,不是嗎?
回覆刪除換另一個有趣的問題問,如果另一個alternate universe裡沒有貝多芬,那音樂史的發展還會類似嗎?就像,沒有愛因斯坦,仍是會有廣義相對論,只是說不定完整的理論會有個delay。對於音樂這種創作藝術,仍然是大環境的水到渠成嗎?Just a thought....
無論如何,如君所言,將此刻想法忠實記錄下來,是我想做的。
回覆刪除容我另文回應其他的部份。
喜不喜歡誰或哪個作品有時候是時間性的. 過一陣子,喜歡的變得不喜歡了,不喜歡的變得對味了,都有可能發生.
回覆刪除回想我當時開始寫部落格的初衷之ㄧ就是記下當時的想法或感受,事過境遷自己再回首,有些想法還是不變,有些倒是改觀了.發現改觀了,再留一文誌之. 更久之後回頭來時路,清楚自己的軌跡,不也挺好?!
如同val說的,喜不喜歡很主觀的.
我一直想信為文目的在於分享,不在於找出一個agreement,那就夠了. 激發討論固然很好,很多時候agree to disagree也有另一種風景...
把貝多芬跟莫札特互換時代 貝多芬還是得仰賴貴族喜好 再往前一點 到巴哈的年代 貝多芬還是得在教堂謀個一官半職糊口 這是時代問題 當然要說英雄造時勢 還是時勢造英雄都可以 只是以貝多芬這例子來看 比較像是時勢造英雄
回覆刪除我不知道我有沒有被所謂Bach之後的所為德奧作家洗腦。
回覆刪除但是,當人生的某一個時間點聽一曲子會聽到掉淚的話,那麼,這裡面一定有什麼。貝多芬算是讓我掉最多眼淚的古典音樂作曲家。
不過,所有古典音樂家起來讓我掉的眼淚往往比不上一齣日劇,XD。
話說,Mingus兄,你要來聽要快,慢一點就被搬走了,到時,要跑很遠。我過年期間都在的。
但是要是只要聽古琴,那倒是晚一點的好,我劍法還沒練熟,XD。
To GGAdventure:
回覆刪除Agree to disagree,存同求異,都很對。
我寫的東西,其實自我表述的居多,並沒有想要否定別人的想法或是聽覺。
或許,我的出發點是一種打骨子出來的懷疑主義:disagree to agree, at least not too much, not too soon。
當大家的共識太一致的時候,為同意而同意(agree to agree?),或是一幫人一致否定「非我族類」的其他思維時 (disagree to disagree?),我會渾身不對勁。
To Cloning 兄:
我不知時勢有沒有「造」Beethoven,我只知道,他早出生個五十年,如果必須擔任教會或宮廷樂師長,有一大堆的義務雜事,也必須大量寫「別人喜歡的音樂」,甚至一堆宗教音樂時,他的許多大作的量與質,應該會大打折扣。
先有條件作閒人,沒有合約義務約束的藝術家,Beethoven才能有錢有閒作自己。
To Arwen兄:
回覆刪除您真是性情中人,從你的文風與感情豐富就可看出。
我覺得自己好像電影《戀愛沒有假期》(The Holiday) 裡頭的Cameron Diaz,得了種怪病,不知多久沒有流淚了,至少沒為音樂而流。
(如果沒看過這部片,很推薦你看。我有直覺,或許又會有一些讓你哭得西哩嘩啦的爆點。)
您的網誌,定時在注意。若沒一直出聲,只是無可置喙之處,亂回應一通,只是礙了版面。
過年定會到府叼擾,我行程一旦確認後,會電話與你聯絡。我得在speakers被搬走前,趕去聽到啊。
古琴的話,至少讓我聞香一下,直接目睹到它的美吧!
Arwen,
回覆刪除哪齣日劇賺得這麼多眼淚? 好想看...
越俎代庖一下,Arwen 的網誌上有寫。
回覆刪除找到了!
回覆刪除懺悔一下: 因為一開始提到是為金鋼狼師傅而寫,就跳過.
帶著成見的心,果然是看不見真情的. 小王子之前就講過,可我還患了一樣毛病.
你好 抱歉打擾
回覆刪除之前跟LAPI聊天問到日本有哪邊可以找到較完整的二手CD
他推薦我來問您
不知道您有什麼推薦的地方呢?(小弟這次在東京活動 住在池袋附近)
謝謝
To GGsAdventure:
回覆刪除希望能多看到你的新作,音樂會報導也很好啊。
To Gowone:
Disk Union 應該就逛不完了。
新宿(離你非常近)與御茶水的Disk Union 古典音樂店,數量不少,請帶夠預算,確定行李重量。
地點,google 可找得到。祝你蒐碟愉快。
說是寫給金鋼狼師父其實也是為自己寫的,只不過,給師父看的是愛情故事,給我自己看的是父女故事。
回覆刪除師父是個特殊的人,真想替他寫一篇小說。
我再找機會來看Holiday。 過年我都在。
沒有靜下心,很難寫什麼有條理的東西. 只能像雜記那類條列式的.
回覆刪除還要多請教arwen啦! 我是一開學就亂七八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