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揪弦之歌

選自Bach第三號管弦組曲,再芭樂不過的 Air。無論是婚喪喜慶,都可以聽到。

Koopman 與Amsterdam Baroque Orchestra 的版,把對位的要素盤整後全沈澱下來,樸素潔淨到極致。比起德派的剛耿,稍稍有飄搖的韻味,不過一點都沒有搔首弄姿的感覺。

現在的心情,聽到的若是一絲不苟的直線條,直覺會像是被拒於千里之外。幾乎沒飄的飄,剛好開了一絲縫隙,讓雜亂的心思可以順勢住進去。

像是舊式的收音機,細細左右旋鈕調對頻率後,此曲只剩下淡淡的傷口,十分地癒療。Koopman 對準了Bach 的某個頻率,曲子便緊攫住了我。

我對名曲沒有偏見。只是,既然是如此常見的曲子,沒有更準確地揪住心肝,是難以被打動的。

不覺起了身,突然好想聽A Whiter Shade of Pale 的Hammond 電風琴開頭。

不知你聽這首歌的時候,會不會有這樣的感覺,那段旋律,彷彿可無止盡地重複下去,像是暈船的vertigo 漩渦運動。。。。。

把音量轉大吧,關燈,關了螢幕更好。


3 則留言:

  1. 從沒想過G string和A whiter shade of pale的節奏和音階的幅度是一樣的,難怪你會想聽。

    比馬勒vs兩隻老虎還有普契尼vs茉莉花更酷。

    回覆刪除
  2. 這幾天不心看到一部英國片"Nowhere Boy",說不小心是因為看了片名,也沒多看說明就打開來看。看了之後才發現是有關約翰藍儂成長背景的故事。

    這A whiter shade of pale讓人翻出記憶最底層的年少情景,就像Stand by me,不斷在腦海中盤旋,伴隨著的是一片昏黃,模糊不清的色調,清冷與溫暖不斷矛盾地交織著。

    回覆刪除
  3. To Orangebach:

    我覺得 A Whiter Shade of Pale 裡頭,音樂、或歌詞之外,有一種「神之手」的啟示感。一種deep meditation of life and humanity。

    To W:

    你的留言非常感性。
    這首曲子不只給我們集體記憶,還賦予個人記憶不同的色彩與畫面。

    對我來說,記憶總是越來越模糊,越矛盾。不過,lament 倒是鮮少的。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