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Kora 琴:繁華遠容綺.錚鏦美金錯

Kora















非洲的 Kora 琴,形狀略像吉他或魯特琴,聲音略像豎琴,自由奔放節奏與風格這點上又像flamenco,如果你願意拋開相似度的遊戲,以上皆非。

今日的台灣,連一般唱片行都一再縮編的同時,除了誠品的一小角落,已經不可能有世界音樂的專門店或專櫃。

這個夏天去日本的第二趟,繞到新宿的 Tower Records,整面牆的世界音樂部門,完全在台灣沒聽過沒看過的廠牌與唱片,讓人感嘆。最後只帶了一張法國版的 Kora 琴專輯回來(特價1000日圓),回來後深深後悔。後悔的是,沒有好好停下腳步,多找幾張,blend 得很圓融的西非電吉他、非洲樂器大樂團打擊樂等等、非洲女歌手、或是撒哈拉藍調等。

昨天出門前,在翻箱倒櫃整理一些古樂時,突然發現一張 Toumani Diabate 的舊專輯"Kaira"。十幾年前,我也好奇過Kora 琴?邊聽的同時,翻開記憶櫃的箱底,慢慢記起,當時的我是從超技吉他的觀點來聽的,對於其原始撥奏的味道,懾迷但不解。

現在的我,還是不解。雖然更打從心裡喜歡了,也更能沈靜居於(dwell) 其中,也聽到一些讓 Ligeti、Messiaen 等現代作曲家著迷的、關於多節奏的元素、以及與印度西塔琴的低音處理原則。

彷彿一個泛黃紙上尚未畫滿的圓,十多年後才重拾起軌跡,虛線成實。

然而,只有一個圓是夠的嗎?事實上還不足以撐起一個面,或是空間。

昨晚從一個朋友那裏,聽到了這樣的說法:在某些作品中,你必須耐心多給些時間,讓作者苦心經營的支線匯聚,方能看出其格局與精心。

我覺得任何值得經營的藝術或趣味都是這樣的。在還沒深入其網絡之前就放棄,是無法窺其堂奧的,古樂、Kora琴、Oud 琴,某個作家都是如此。

如果沒有勇敢走進挺進雷區,等待時間倒數,完全引爆,肉身心靈被炸得粉碎的那一個moment,你是享受不到那種震撼與爽度的。(當然,也可能雷完全沒為你爆,害你浪擲了金錢、心神與青春。這是必須冒下的風險。)

對於不聽古典的門外漢,或在你還沒進門之前,Beethoven 與 Schubert 不都一樣?Richter的Schubert 與 Brendel 的不也差不多?Bach、Handel、Telemann 不都是同個父母養的?

極精細的差異,此乃藝術之所在、之必要,也是我們必須不嫌麻煩去接近、與其搏鬥的。

在越來越便利的現在,無論是虛擬的或實體的,萬物都在你的滑鼠指間。唯一逼迫你去主動追尋接近計較的,唯有藝術,以及其相關物--「思考」罷了。

可惜的是,生命情境之限制,我們都只是生而有涯、難免主觀的凡人,我們對不熟悉、也沒時間熟悉的人事物,往往慣性地用情緒去抗拒,因為我們實際上時間、金錢、精神總不夠,也因為這樣直接切割比較「簡單」。

是啊,短短的生命,能踩過幾趟雷區?

此刻,錚鏦的聲網之幕落下之寂靜中,不免感到繁華或「完整」的遙遠與不可期。

( 原作於9月16日,一個聽 Kora 琴的夜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