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9日 星期一
禁慾的遊戲
鍾情 Ravel 這首G major 協奏曲的朋友,最近可能會大傷荷包。總共有至少三個優異的新錄音在最近問世,列舉如下:
1. Aimard/Boulez,Cleveland Orchestra (DG)
2. Bavouzet/ Y.P. Tortelier,BBC Symphony (SACD,Chandos)
3. Vinnitskaya/G. Varga,Berlin Deutsches Symphony (Naive)
今天只談Aimard 與Boulez 這張,不為比較而比較,分享的是個人的直接體驗。「比較」的確有其樂趣,但是有些特殊的approach 或表現,應該關起門來獨立玩賞。
首先是第一個驚喜,Aimard 把我比較不喜歡的D major 左手協奏曲彈得比G major 還要更好,甚至讓我覺得前者本身是更棒的曲子。之前的想法中,D major 過度單一主題、單一發展直線、pompous 與暴躁,G major 的輕盈與多向發展、雅俗混血風的自由更有意趣。
Aimard/Boulez 這個組合,讓我第一次感覺到,D major 的一個理性建築、力道架築算計上,推到極致的瘋狂 ( the maddness of method itself)。這是這兩位現代主義者所帶給我的最大驚喜與啟發。而且,這首曲子裡,Aimard 給了適度的感覺與情韻,反而讓本來我認為曲子裡的機器單調感消逝無跡。
至於,為何用「禁慾的遊戲」這個字詞來形容這首 G major 新的詮釋面貌? 重點是,Aimard 與Boulez 讓我感受到的,其實不是無色無味無聊的禁慾。禁慾(官能上的、表面搔首弄姿的),也不代表就失去樂趣,而是重新注意到「遊戲」(play) ,以及鋼琴和管弦樂之間的「共戲」(interplay)的部份,如何獨立生產一種樂趣(fun of playfulness)。
一來,慾禁了,反而曲子組構遊戲的部份更凸顯。二來,禁慾,其實也是一種遊戲,give and take 的極小節制縮編演練,一種 tease。動作不大,節奏不要飄浮,反而更敏感,更可細微感受遊戲的感覺之放大強大。這一點,尤其在慢板裏,讓許多小小的轉折,反而共振出更入木三分的感受。
慢板的結尾,左手動機的首尾呼應,在這個版本裏特別明顯清晰,完整地補足了一個圓回到原點的美感。其他的版到這裡通常都不知道神遊到哪去了(也是一種處理風格就是了),只有Aimard 提著同一盞小燈,靜靜踱步回來。
拉威爾自己說:「個人認為,協奏曲可以是愉快、明亮的,不需要渴求奧義或追求戲劇效果」。Ravel 善於從歷史上的過去(法國或他國)或民俗樂抽離出一種元素。就像Bolero 試著把一個野節奏的單位,在全曲中重複增強放大,變成一種文明人的野蠻遊戲。G major 協奏曲,則是重新萃取十八世紀嬉遊曲精神的一種「無窮活力」的演練,有所不同的、詭異的點在於黏合上一個夢幻又幻滅的慢板。
這樣的演奏,讓我不只聽到G major 協奏曲表面禁慾後,音樂「本身」的愉悅,還聽到音樂創作歷史情境的回聲。
鋼琴迷可以視為大戲的獨奏組曲《鏡子》,一樣不是軟趴趴、鬆散脫拍浪漫派的彈法,而是節奏明確、拳拳到肉, micro-dynamics 細膩豐富、漂亮的正攻法。
有人可能覺得這樣的表現過「收」,理性結構上的控制太強勢,不過,我覺得Ravel 這部鐘錶機器的演算,本來就具有如此的傾向。這樣的藝術「不美」嗎? 讓我「幾乎過度清楚地」聽到各個層次的佈置,以及無雜質水晶般的法派單純音色之中,有太多可聽的、甚至眼花撩亂的美,美不勝收。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最近很迷Boulez,
回覆刪除正在猶豫要不要買,
看到版主的心得,
決定要購入了!
另外,
貴版的文章常常提點許多對於音樂欣賞的角度和心態,
對我相當受用,
可以保留出處轉到我的板上跟其他人分享嗎?
一旦禁慾,接著可能就慾望橫流了。
回覆刪除有可能跟黑膠時代的錄音做一點類比嗎?
這是我很喜歡的曲子,最近在家中的系統稍微穩定之後,益發覺得鋼琴音樂之吸引我處。您上次送我的舒伯特是一聽再聽的。
To Tiresias:
回覆刪除Boulez 的詮釋有他強烈的個人眼界與特色,不管對不對胃口,都是很有觀點的一家之言。
只要有保留出處,附上連結,都大大歡迎。感謝你的支持。
不知可否附上你的板的網址,也讓我有機會看看不同的聆樂觀點?
To Arwen 兄:
好在你喜歡那張 Schubert,改天一起聽吧。在朋友的系統上,常會聽到不同的感受。
與黑膠時期的銘盤類比,可能等要有時間了。因為要ABCDE 直接一起聽過才準。
在那之前,印象中喜歡聽、但風格各異氣質的,至少包括 Francois、Michelangeli、Long。這些黑膠我想你都有。
我不是音樂派,而是音響派的,拉威爾的曲子,我要求多一點音響性,所以Long的我沒收。倒是拉蘿佳歐巴桑的我有,聲音真好。
回覆刪除歐,這首曲子一部分的確需要被享受的,不嫌音響性太多。我會想聽聽拉蘿佳的版本,剛好沒這個版,不知是否只有黑膠。
回覆刪除現在正在聽首演者 Long 的版,錄音不行,沉着自若與敏感的氣質還是有可聽之處(尤其是Andante)。
Long-Ravel的黑膠也不多,只是沒機會遇上,買唱片有時還真看緣分與coco.
回覆刪除拉蘿佳歐巴桑的,不同版本,聲音有很大的差異,以G大調來說,我買過London與decca,但最後發現是人家買版權過去發行的一版最好,稀奇。
以致,DECCA CD的聲音實在不怎麼樣。誰叫我是一個黑膠迷,但是說回來,我並非一定是黑膠才好。我最近聽的拉氏的雙鋼琴,阿姐就真的是超棒。
請見: http://ludwig-arwen.blogspot.com/2010/12/end-and-begin.html
您給我的CD在我那邊也是超好聽的。
不管是音樂迷或是音響迷,這首曲子,很值得用不同版本來對照聽,連其中的打擊樂,如三角鐵的位置、遠近、殘響、與其他樂器的比例等等,就有許多眉角可探。
回覆刪除哇,看了你的文,真的很想聽到你的系統的新生/新聲。
很高興那張 CD 能夠得到共鳴,以及,在你的系統也有好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