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問題作」Lobgesang
自從 1840年六月在Leipzig的首演開始,Mendelssohn的「Lobgesang 讚頌之歌」打開一個攸關浪漫時期流動曲式的潘朵拉盒子。其中問題點在於,到底曲子傾向宗教或世俗? 這首「交響清唱劇」到底是交響樂或聖樂? 詮釋的諸多典範,又如何影響我們對此曲的看法? 這個錯綜複雜的議題,不是單看50年來的唱片史,即可用想像來回答的。可能需要更多的考據,包括與孟式傳記資料、與他其他的聖樂的比較,和他當代的宗教音樂背景對照,以及之後此曲的傳承史等等,才能觸及問題之核心。
對這首曲子的問題點,先從標題、音樂主題、與音樂形式來看: Lobgesang 這個字眼是「讚頌之歌」,直指耶穌與門徒在最後的晚餐後所獻上的讚美之詩歌。從頭開始、貫穿到最後的主題,也取自Saxon 地區 chorale 聖詠曲調 "Nun danket alle Gott"("Now thank we all our God" ),曾經用於巴哈的聖詠合唱 BWV 386 與風琴聖詠前奏曲 BWV 657。建構曲子的手法,也採用文藝復興彌撒始起,一直傳到德國巴洛克(包括孟式所崇拜的Leipzig 「同事」J.S. Bach) 所慣常使用的單一「固定旋律」( cantus firmus) 形式風格。
此曲的雜質,可就兩點來談。一是「顯而易見的」宗教性之中的不純部分,亦即,在基督教框架中加入了猶太教的關懷 (Mendelssohn許多聖樂中的特殊癖好),這對孟式的當時中產階級觀眾應該是清楚不過的。另一方面在於Mendelssohn 賦予它的標籤(symphony-cantata),又加深了此曲非A 非B,而是介於兩者間曲式與詮釋可能的曖昧性。
Lobgesang 的神聖特質,除了孟式原本的構思本來就是一曲神劇或大規模的聖詩清唱劇(psalm-cantata) 之外,還可以分成下列幾點來論證:
第一,此曲與其他孟式的聖樂的連接(使用聖經中的Psalms),除了交響的主題織錦之外,此曲從緣起到其形式與內容的鋪陳中,宗教神學意味相當強烈。直接引用聖經psalm等不說,此劇原是為紀念Gutenberg 發明活字印刷術400周年,在Leipzig 舉行的三日大慶典而作。其中"黑暗已盡"的歌詞更是連結神恩、科技發明、以及啟蒙思想(神=神聖知識=人的啟蒙)的關鍵。印刷術的發明讓德文路得版聖經得以普及德國,走出未啟蒙之黑暗(light to darkness, 基督教救贖的常見隱喻)。孟氏將此樣的發明歸功到神的恩典之賜,並可帶來人心性靈上俗世與神聖雙重的啟蒙。
其二,此曲與貝九形式上的相似, 並不足蓋過其他的差異。撇開前三樂章vs.聖樂合唱 (分成九個樂章) 的分量之不成比例,貝九動機的尋尋覓覓與掙扎,甚至第四樂章對前三樂章的反覆消去,對應於另一極的是,孟氏從一開頭 motto 動機就清楚呈現,並於後面合唱樂章中的發展與關聯性。不得不提的,還有 Beethoven 詞與音樂的對立,甚至以文字否定主題的定位 (「不,不是這樣的」),相對Mendelsson 音樂對歌詞的襯托與和諧。其三, Lobgesang 可翻為讚頌之歌"Hymn of Praise",另個意思也是英文中的canticle, 即素材選自Bible的頌歌。神聖之「詩」即指來自聖經的 sacred poetry。Gutenberg的活字發明意義也在此被解讀為,將由神而來的"word",普及傳給世間人們。
其四,Mendelssohn 同意加上友人的建議Symphony-cantata,也與交響的前三樂章加起來,僅為宗教清唱劇形式的最後樂章的1/3 比例有關,聖詠佔有壓倒性的比例。
其五, Mendelsshon 在樂譜首頁標題下直接引用Martin Luther: 「我冀望所有的音樂與藝術都應該爲了創造萬物,給予一切的上帝服務」。
其六, 開頭動機與合唱起頭中的歌詞"All that has life and breath praise the Lord"實為一體,密不可分。孟氏也自稱其中的動機與禮讚(praise)的行進,從純器樂走向聲樂聖樂之終極目的地。他在給Klingeman的信中提到這一點:「最先是器樂以他們的方式禮讚、接下來是合唱部、再來是個別聲部的禮讚。」
其七,從作曲完成到十九世紀中、二十世紀,這首曲子非常盛行的演奏方式,是以去掉symphony 部份的縮減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與英國) 的宗教場合被演奏。
基於以上原因,雖說此曲為交響與聖樂兩者的「水乳交融」的混血,其濃烈的宗教性是無庸置疑的。
不得不提的是,以此曲而言,小一點的「類室內樂團」編制(如Carus廠牌,Bernius版的作法) 有下列的好處:
1. 孟式的此作應該不是馬勒的千人交響曲,而且以其演出場地教堂與音樂廳兩相宜的情境來講,是相當能帶出其「既交響、又清唱劇」之曖昧性的詮釋手法。
2. 此樣的作法,與其他孟式的聖樂演奏情境類似,也更能讓曲子更有活力,讓從頭起始的銅管更能突出此曲的節慶味道,壓低器樂的量感、增進其合唱部的存在感與虔誠氣質,彰顯出巴洛克聖樂對 Mendelssohn 的強烈影響。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宗教性強的作品我一向接觸的很少.
回覆刪除前陣子剛好聽了些孟德爾頌的作品, 不過都是協奏曲, 他的交響曲我好像只聽過"蘇格蘭"
現在突然想聽些雙鋼琴作品,可能受到交響情人夢的影響唄! 有什麼私房珍品嗎?
GG:
回覆刪除Funny you should mention Mendelssohn.
他寫了兩首雙鋼琴協奏曲,不過是早期的作品,水準遠不及他的兩首鋼琴協奏曲,或是他的小提琴協奏曲。
雙鋼琴協奏曲裡我覺得最棒的一首應該是Poulenc所寫的。
不知道妳是一定要雙鋼琴還是四手聯彈,因為妳不排斥Mozart或是Schubert的話,他們倒是寫了不少 四手聯彈還有雙鋼琴的曲子。
Rachmaninoff 給雙鋼琴的組曲也都是很值得聽的曲子
上面提到的Poulenc為雙鋼琴也寫了一首奏鳴曲,也很讚。
四手聯彈,還有Ravel的鵝媽媽組曲(鋼琴版先寫的,後來再改編成管絃樂),還有Faure的Dolly Suite,也都很有味道。
Mendelssohn 我手邊有兩個Symphony cycle,不過第二首也是最不熟的曲子。宗教性太強的曲子,我也比較少接觸。一來,是因為文字不了解,要專心看翻譯很累。二來,自己不信教,所以對內容本身就沒有很有研究。
不過說也奇怪,聲樂裡,我最能接受和欣賞的曲子,也是合唱曲。一方面,許多合唱曲對位元素很多,也是我喜歡巴洛克音樂的一大主因。
鵝媽媽組曲我有鋼琴的, 如果要再收錄的話會想要有那種同張CD,既收鋼琴版又收交響曲版. 如果各位剛好知道有,就請不吝勸敗啦 :P
回覆刪除現在是以雙鋼琴為優先考量,其次才是四手聯彈. 不過都不排斥啦!
To GGAdventure:
回覆刪除「義大利」、Fingal's cave 序曲、乃至大有名的仲夏夜之夢等都是很動聽的曲子。
這首所謂的二號交響曲,可以等一等。不過,其實是容易入耳、uplifting 的曲子,不至於太嚴肅。
我倒是對他的早期作持不同看法,或許他在浪漫派全盛時期寫的「仿CPE Bach的」弦樂交響曲是 untimely 的時代不符,但是就曲子論曲子,有他的一定水準,而且絕對比 Mozart 同年紀時的(弦樂交響曲是12-14歲!) 完成度高上許多。
別忘了,他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是17歲時所作。String Octet 是16 歲。幾首早期協奏曲也是15~17歲時完成的。
如 Deadlockcp 所言,Rachmaninoff 與 Poulenc 的雙鋼琴作品有深度、有表現力,也相當可親。
Debussy的 En Blanc et noir,Schumann 的四首連彈鋼琴曲,以及我最喜歡的Bartok Sonata for two pianos and percussion 也一併推薦。
To Deadlockcp:
回覆刪除是啊,如之前提過,巴洛克時期(尤其是前期)的聲樂、器樂共生不分家,從合唱曲中可以聽到對位的處理樂趣。
而且,神聖或世俗,也都共用共通一些語彙。即使是宗教的聲樂,也不至於像文藝復興時期那麼嚴謹,而是帶著官能性的。
尤其一些獨唱的部份(例如 Handel 或是義大利拿波里學派等),與器樂的高歌炫技一樣足以使人著迷。
把我在別的地方留言的搬過來:
回覆刪除其實我昨天看上的是這兩張: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00CF330/ref=ord_cart_shr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0000SFP/ref=ord_cart_shr?ie=UTF8&m=A3M9L9K5QVT01O
---
對喔,我也有孟德爾頌的義大利等.另外有他的不成熟時期的另一首小提琴協奏曲,鋼琴四重奏,鋼琴協奏曲反而還沒有收進來.
又,咖啡是我家老爺負責的.我連一小杯(200c不到)都得喝一整個白天才喝得完. 目前機器兩台(expresso,虹吸各一),要試手沖的話看來要得先買濾紙....
啊 忘了說,德布西的那首我有. 看來就是把普朗克的和巴爾扥克的加進考量...雖然"現代"音樂我接受度一向不算高 :P
回覆刪除GGAdventure:
回覆刪除如果老公自己烘豆的話,手沖用的可以多方實驗烘培曲線。
有些發現的話,歡迎再來分享。
對現代音樂感冒或無感的話,或許先上網(YOUTUBE也行)試聽一番會較安全。
Poulenc的雙鋼琴協奏曲,也相當值得注意。慢板前段實在太像Mozart,後來慢慢加入高盧化的現代優雅與諷刺。下面是Poulenc 本人彈的版。絲許酸味中,美到不像話吧。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2B5xTGInzI
那天Deadlockcp 在Val 的站(對,就是在橘子巴哈家問你問題的那個val) 介紹完後我就上去youtube聽普朗克的第一樂章. 我承認他第一樂章頗驚艷, 不過我的確還是需要多點時間才能加入新朋友. 說來我音樂聽得很窄啊!!
回覆刪除我也是很好奇,在台灣俗又大碗的naxos怎麼在米國價格如此不可親哩...
自己烘豆啊?! 我家老爺說就免了,太麻煩哩. 要是下次回台灣前跟你預約一袋你自己烘的如何?
可惜我自己也沒有機器與技術,仰賴的是達人朋友(與鄰近的咖啡店)的補給。
回覆刪除如果你們回台灣,或可聯絡一下,可到高手的店那喝喝看特製的手沖咖啡。
Naxos的CD,我最低可以在美國找到差不多 $5 (包括運費),不過貨不齊。
回覆刪除以前大學放假回台灣時都是買大唱片公司的CD,因為比國外便宜,但最近發現國外的box set也沒有比較貴。
倒是因為收集曲目越來越偏古樂,台灣的Naxos的古樂錄音,真的是俗又大碗。這樣說起來,我甚至應該將想買的Naxos都留到回台灣時,不過這樣會太久。手癢,還是會在Amazon訂下去 :p
回應Mingus在另一篇的回應。
Rosenmueller是我一直有留意的作曲家,手邊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二首。是古樂的新顯學,何以這麼說 :o
我是收藏家個性,所以很討厭一套裡面少一首。浪漫派的音樂,因為曲子比較長,一張CD就只有一首到兩首,所以並不在意。而且,通常較有名的曲子,總是有其他人在錄。
就像前一陣子買了一張Dietrich Becker的一套室內樂,結果發現九對 的奏鳴曲 + 組曲裡,居然只有空間錄 七對。我也不覺得那個團會去錄剩下的 兩對。
Rosenmueller寫過的幾部室內樂,都是完整的,而且市面上也都找得到譜。可是Rosenmueller的專門室內樂集,目前看來是沒有專門的錄音。Jordi Savall已絕版的那張,也是他不同組室內樂的精選。
有時這樣有點矛盾。因為譬如說,Vivaldi作品八的協奏曲,除了四季和一兩首比較有意思,就算十二首剩下的協奏曲鮮少會聽,是不是就不一定需要收藏呢?因為我知道Becker那剩下那兩對,我有了,恐怕也不一定常常會拿來聽 ~~~ 只是,一個作品裡少一兩首,對我還是很礙眼的 :p
再補:
回覆刪除not a coffee person.. 也不是甜點專家,所以那個sachertorte 的介紹居然被二位質疑了 XD
在國外,唯一對飲食的興趣,就是平時常常煮飯燒家常菜,是賣相不佳,但口味極不錯的 :P
能先留意 Rosenmueller這位作曲家,可見你的慧眼(慧耳)獨具。
回覆刪除他的作品能見度漸漸打開,如同其他同時期的跨國移民作曲家,最近有Chistophorus 與 Zig-zag 廠牌幫他的器樂與聲樂(包括晚禱曲)等留下整張(雖非全集)錄音。甚至有以他為名的團體 Johann Rosenmüller Ensemble。
關於錄音有沒有complete,現在我對這件事漸採隨緣的態度。畢竟,我不知道我的老耳朵還能聽多少音樂、多少滿漢全席。
事實上,要錄音完整好像與early music 當時演出情境似乎有一種ironic的落差?當時如suites、canzoni、partitas等,經常是不完整的演出,任君挑選、混搭不同樂章作品、刪剪、由樂師視場合自行調配的。
不過,我可以瞭解您的要求完整,畢竟這些時期的音樂,在現場或錄音都相對罕見。能齊全是最好不過的。
re: coffee....要看你們住哪. 現在回台灣都很少北上,如果是在南部就比較容易安排啦!
回覆刪除Mmm,如果很少北上,就要看緣份了。屆時聯絡看看,看大家時間兜不兜得起來。
回覆刪除至少,到時我可把一些店家資訊給你。
先跟你謝過.
回覆刪除我看我們回去,去拜訪路德維希的機會比較大 :D
最近看你們的討論,我感覺有種潮流,把我推向古樂~
原來是Arwen的朋友,世界真是小。他那邊的咖啡也可以試試囉。
回覆刪除古樂,跟任何音樂或藝術一樣,只要你願意投入些時間與轉換的心,它將會給你許多的回報。
也算不上啦! 算是網友吧?! 其實差不多同時間開始看你們的網站,音樂相關知識因此充實不少. 他對錄音頗有研究,在我ㄧ篇講錄音,音效與樂器的網誌提供一些寶貴意見.
回覆刪除他在台南,而我是台南人,自然比較有機會拜訪.
瞭解。如果有趴趴走到北部,再吆喝一聲。
回覆刪除互相學習,這是愛樂的人最快樂的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