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8日 星期六
La Vita Nouva : DHM 的「新生」
現在的Sony 古典集團旗下,依然具音樂的視野與冒險精神的,應該就屬 DHM 了。當DG 的Archiv 與Decca 的天堂鳥逐漸蕭條,製作多半了無新意之際,古樂的新生命,悄悄在Sony 殼下借屍還魂的DHM 中萌芽。
新的 DHM 廠不是見得張張強棒,話說回來,即便個人最欣賞的Capriccio、Berlin Classics、Christophorus、CPO、Carus 不都時有敗筆?尤其是以大廠的諸多限制來看,從去年Simone Kermes 唱的《Lava: 18世紀那不勒斯詠嘆調》、Hadyn 的歌劇「荒島異境」,一直到今天要介紹的這兩張古樂小提琴唱片,DHM 依舊秉持著自70年代起挑選罕見且質優的Early Music 曲目/演奏之原則。
這兩張唱片的義大利出身獨奏者,都算是古樂提琴界新一代的佼佼者,一前一後,也恰巧都與Savall 有深厚的淵源,Riccardo Minasi 曾是 Le Concert des Nations 的首席,Enrico Onofri 則待過 Savall 的另一團體 La Capella Real,也是擔任首席。除此之外,兩者先後是和諧花園樂團 ( Il Giardino Armonico) 的首席,也都是位於義大利 Palermo 之 Bellini 音樂學院巴洛克小提琴的教授。
第一張要介紹的是,最近方入手的Veracini 小提琴奏鳴曲,針對這位Florence出身、周遊歐洲各宮廷(德勒斯登、布拉格、倫敦等) 的作曲家大作,DHM 選用了年輕但高手如雲的羅馬古樂團 (Musica Aniqua Roma)。在義大利,有許多的early music ensembles 事實上聽來並無古樂刻板印象中的「過度銳利聒耳」,尤其是提琴,還是保留較深弓厚實的味道,甚至感覺有些「不夠精準」的 tuning,「會呼吸、有七情六慾」的人味與聲樂味十足,獨奏 Minasi 拉奏 Veracini 這些曲子時,phrasing 特別綿長,緩緩細細雕挑出每個奇情慾念的 twist and turn。Veracini 其實廣為歐洲各宮廷中重用,作為小提琴家的技藝也與寫曲功力齊名,可惜除了巴洛克樂迷之外,還是埋在Bach, Handel, Vivaldi 「巴洛克三巨頭」陰影下、不見天日的「又一位」小咖義大利作曲家。
第二張是 Onofri 所主持的 Imaginarium Ensemble 的 Vivaldi 小提琴奏鳴曲。這張的錄音相當出色,每一個起音的長呼吸聲都清楚被收錄進來。Onofri 感覺較為敏捷灑脫,線條輪廓沒有 Minasi 來得深,適當抓攫到Vivaldi 之Folia 變奏之狂放躍動特性,不同於端正平衡的Corelli 版Folia 處理。但是,在其他奏鳴曲的慢板樂章裡(如作品 op.2之四或RV12 ),Onofri 又能適時揉捏出 Vivaldi 「如歌」的美聲與後韻。
兩位小提琴家高手各有所長,個人私心是比較喜歡 Minasi 較為飽滿濃郁、油墨般的風格(這把Amati 家族名琴的音色絕對功不可沒),因為他還打破了兩個迷思:古樂的小提琴多是尖薄不耐聽、缺乏感情;年輕的古樂手都比較暴衝、殺氣騰騰。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感謝Mingus兄的分享。Veracini那張最近也在關注的行列中,既然有Mingus的鑑賞背書,就勢必要下手了。又剛好最近在複習Folia舞曲,Mingus兄介紹的Vivaldi那張,也不能不買。想順便請教Mingus兄,關於佛利亞舞曲我看到的原文有La Folia和 La Follia兩種,因為自己都以Folia為關鍵字查詢,所以沒有看到Vivaldi那張,不知就原文而言是兩種都可以嗎?還是Folia比較正確?
回覆刪除簡單的說,"Folia" 是葡萄牙文(此舞曲之最早起源)、西班牙文、法文、英文的共用拼法; 多了一個L的"Follia"乃是義大利文的拼法。
回覆刪除既然以小提琴變奏曲版流傳的「義大利化」的 Follia (Corelli,Vivaldi)最廣為人知,有時也會看到double L的拼法。
起源上或習慣共通用法來看,Folia 就可以了。
蠻夷之流 Folia 舞曲之盛行,乃是「第一期全球化」與宮廷殖民網路的多重產物。有時間會來作一個自十六世紀以降的 Folia 「歐洲流變史」回顧。
希望你喜歡古樂樣式 Onofri 的演出。
感謝Mingus兄颱風天溫暖的回應。提出問題之後,也約略想了一下可能跟不同國家的拼法不同有關。像我在網路上看到Jordi Savall古大提琴的一張La Folia舞曲集就是拼Folia(雖然無元買到),和Mingus兄貼的Vivaldi封面拼法不同,自己手邊的錄音也是兩種拼法都有。不過也只是約略猜想,透過Mingus兄詳盡的解說,讓人疑惑瞬間冰釋。
回覆刪除期待Mingus兄的大文,肯定十分精彩。自己同時也在消化Mingus兄的舊文,深感獲益匪淺。對古樂專輯的購買我一向不排斥,只是接觸得不多而已。還請Mingus兄不吝指教!
Savall 的那張Folia 我有,他在2005年的續集"Altre Follie:1500-1750"事實上更為精彩,也收錄了各時期、地區、編制的Folia 的曲子,相當值得進階延伸的參考
回覆刪除唯一有些小保留的地方,容我賣個關子,一併詳述。
我第一次對 Folia 有感覺,也是 Szigeti 的演奏,這張放在老家,好久沒聽了,與古樂版對著聽應該會有特別的感觸。
hello... awesome blog... 看來網上聽古樂的人,大有人在。很高興看到你的blog,資訊真多。
回覆刪除小弟的blog,發文速度龜速,不過歡迎以後也可過來逛逛留言。
半年前Jordi Savall有來我學校附近表演,除了跟他要了cd簽名之外,還拍了照留念。他是為人相當親切的音樂家呢~~
我也很高興有鍾情古樂的朋友在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園地,而且還是自己會彈奏的。
回覆刪除我之前也注意到你的網誌,你說的Quantz、D'Anglebert、Pandolfi也都是我持續關注的作曲家。
非常羨慕你聽了Mortensen的音樂會,他在Dacapo(後來版權轉到Naxos)的Buxtehude 的室內樂與鍵盤樂不知你聽過沒有?
我把你的網誌加入連結,以後有古樂乃至樂器、演奏的話題,也歡迎補充。
有。Lars 的那些 CD 我都有,有時間會再慢慢寫。
回覆刪除John Holloway 本人我也見過一次。他的CD我手邊也有不少。Buxtehude的那種音樂,很適合John的拉法,但別的音樂,我最近越來越覺得有他的表演方法我不是很滿意。
Lars的Buxtehude大鍵琴作品集,彈得相當不錯。剛開始發現他是Piinnock的學生時,有點存疑,因為許多英式的彈法是有點呆板的。但Lars結合了別的樂派的精神,所以整體的表現是相當好的。
我這週末打算聽Davitt Moroney他們表演。到時會在我的blog上更新。
Mortensen 的唱片,Moroney的音樂會,就靜待你慢慢介紹了。
回覆刪除我也比較喜歡早期一些的Holoway,像是他的Buxtehude以及 Biber 玫瑰奏鳴曲。他的ECM 唱片我就不是太喜歡。當然,我也好奇他現場的表現方式又是如何。
大方向來說,我對英式古樂的演繹,總覺得細緻有餘、卻稍嫌呆板溫吞,而且在法德義的一些巴洛克曲目上,少了特色與區別感,總是「平」了一點、無味了一點。
有機會,也請你以大鍵琴彈奏者的觀點來談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