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改編的藝術
還在為友人整理一些東德風的Mendelssohn《無言歌》之際,容我先介紹這個最近常聽的小提琴「改編版」。改編,未必是洪水猛獸,改的好,掘得出原曲的潛在特質,一樣能揪拿人心。Bach 挪用 Marcello 的oboe concerto 改編的鍵盤曲,就屬於這種精巧的再創造 (recreation),不信你去問顧爾德。
進行改編的作曲家 Friedrich Hermann,是Mendelssohn 作曲上的學生,也是孟氏好友小提琴家 Ferdinand David 的高徒,後來加入布商管弦樂團,也擔任了Leipzig 音樂院的小提琴教授一職。我的聽感上,Hermann 版的改編雖不到「再創作」這般的級數(原曲也沒有大改的空間),但是處理手法相當謹慎且帶著敬意地(discreetly and respectfully),小提琴不會完全搶走戲份,帶出原曲的輕巧與旋律吟唱的美。
德裔美國訓練的小提琴家Axel Strauss,目前是舊金山音樂學院的教授,使用一把商借芝加哥Stradivari 協會的名琴 J.F. Pressenda, Turin 1845,他用的 vibrato 很豐沛很厚實,他是Dorothy DeLay 一派的學生,琴音的甜美,對習慣大歐、Grumiaux 等老大師的樂迷,可能還不夠「重」。對於我來說,妝已經稍濃了一些些,幾乎是能接受甜度的極限。唯一剩下清醒持重與較為直率與線條行進感,提醒聽者他帶有德國的血統。同是德國人的 Cord Garben,是我非常欣賞的一位藝術歌曲伴奏/鋼琴家,有戲不搶戲、成熟穩重的支撐,讓這些改編曲的完成度更高。
之前聽Strauss拉的Rode 綺想曲,也發現類似的特質,雖然他的Rode 比起他的 Mendelssohn 已經調降了點溫度。對比過CPO古樂提琴版、異常節制的 Elizabeth Wallfisch,覺得還是Strauss的味道較對較佳。Rode 般可能淪為機械化的「練習曲」,應該讓它生長出些個性;浪漫味道已經滲入曲內的Mendelssohn,粧飾素雅一些為上。
就曲論曲,跳開詮釋不談,我很欣賞Friedrich Hermann 的「less is more」approach。我持續等待一個更淡一些、少些油彩詮釋的出現。無言的歌,總要唱得低調一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