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有被這首錄音現場都氾濫成災的小提琴協奏曲感動了。
Christian Funke,1959 到 1966年間,分別受教於 Dresden 音樂學院與Moscow 音樂學院。1973年,進入德勒斯登國立樂團,成為最年輕 concertmaster (才23歲)。1979年之後,又轉進Leipzig 布商樂團擔任首席。能先後在舊東德兩大團擔當重任大將,算是一個輝煌難得的紀錄。他在Eterna 廠留下不少小品錄音,以及與Rosel 合作的室內樂。大型樂團的協奏曲,目前我所知道的,除了與 Kegel 合作的Beethoven Triple concerto,只有這首1982年錄製的Tschaikovsky。
柴氏這首協奏曲,像是一場壯觀的煙火秀,充滿了火花與爆點,尤其在俄國小提琴家與樂團搭配之時。你要華麗與熱情,要憂鬱的孤鳴高歌,還是超技與高空翻滾,三個樂章內應有盡有。我聽過幾次現場,display 的絢爛光景飛逝如影而過,些許的失落也如影隨形而來。
落到德勒斯登國立樂團與Hans Vonk 的手裡,管弦樂團聲部梳理得密實,帶著不浮誇的大度與由內而發的熱力。除了木管的端莊秀麗,銅管去除了舊俄國樂團的猛烈炮火與酸騷,揉合出和鳴的統整音色。
Funke 的俄國曲目極為優異,還可見於他一張包含Glaznov, Rachmaninov 等俄國小品的錄音。在這的柴小協獨奏,稍瘦實甜美的琴音,添上尊貴的氣質,像是千帆過盡、洗盡鉛華的美人,只剩下歲月沖刷後的圓熟 (sophisticated charm) 。表現上看來是質樸的素顏,卻有深邃的幽情與無窮的後味。
吼~~
回覆刪除這檔速度太快了><
沒想到這張這麼快就被拱出
看來得盡快找個良辰吉日下針才是
今天之前聽過五六次了, 速度其實不算快, 且事出有因。
回覆刪除今晚聽到第二次快結束時, 本要在你網誌留言, 分享其美妙, 越寫越長, 便決定另文處理了。
待你下針後, 務必另寫篇心得處理, 黑膠的小提琴應該又更能彰顯Funke 的特色, 也請您順道比一下與CD的差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