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2日 星期二

Disk Union 之必要

Dis















(上圖為東京 Disk Union 御茶の水的幾家分店的分布圖,車站出口的左手邊有搖滾與流行館,右斜對角是古典館,明治大學正對面是Jazz, soul 與blues 館)

奉勸唱片迷,如果要開眼界的話,到東京一遊時,千萬不要錯過 Disk Union 之連鎖二手店。

當台灣拼命炒作少數,同質性高的名演、舊版片時(甚至理由也大同小異)。像Disk Union 這樣新舊交接、各國片源兼具的寶庫,可以讓人稍微謙卑一些的體現。

事實上,每次去我買的不多,倒是拼命試聽許多片子。我可以用耳朵驗收,「名演」是否只是以訛傳訛的「流行」二手訊息,也可以在發現震驚「怎麼會有這種怪片」之餘,寬心地檢驗「奇特」與新鮮感是否經得起聽感的考驗。我不否認,第一印象會有出錯的時候。不過通常第一次的直覺,會十分準確地反應出合不合自己的胃口,尤其是soul, blues, pop與 jazz。

比如說,去年我試著不帶偏見地,一次試聽了兩個「查特拉圖如是說」的版本:Karajan 80年代錄的黃金版老版,和Krauss 50年代的mono老版。前者油腔滑調,反高潮,管絃樂的聲部也糊成一團。後者是五十年前的老錄音,但是錄音的內蕊堅實。詮釋上,在著名的開頭部分結束後,方進入開始陣陣高潮的安排,讓人有由內而外的新意與感動。

我想,除了Disk Union,如果你觀光路線的附近有新星堂或山野樂器這樣的新品店,也都有短暫試聽的服務。不過,Disk Union 大方地提供消費者「無限暢聽」二手片 (包括黑膠) 的貼心設計,可能世界上,再也難找到這樣的「音樂迷天堂」了。

願者上鉤

願者上鉤,貼切地表達了現在寫這個部落格的心情。與其猜測顧忌他者的想法,不如忠於自己的私見。

一些榜單也好,傳奇名演也好,如果不落在「心所嚮往之」的方向,對我如浮雲。

不管這個格能有多少觀眾,能發揮多少影響力。我想,堅持自己所聽所看,發掘本島觀點之外的各種可能,才是真正推動我一步一腳印走下去的最大動力。

如果你還在看這個格,很感謝你的上鉤。 如果你是游走的魚,你亦會找到自己的快樂。

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放空

旅行,不是充電,也不是休息,而是放空。

把你熟悉的東西,一腳踢開。把你不熟悉的東西,拉出一條新線索。

被迫暫時沒有網路,暫時失去聯絡。如同浮在水面上的一葉扁舟。連壓打一個字母的鍵盤,都如千斤般的重。

去年夏天的爵士樂鋼琴的線索,是Mal Waldron,今年是Jaki Byard 和 Barry Harris。

經過旅行,可知天地與汪洋之大,自己之渺小。

放空,是承認自己的渺小。

2008年7月10日 星期四

又來一大盒,這回巴洛克

baro
繼DHM50周年大合集,創造出全球的優異銷售數字後,食髓知味的大廠,繼續拋售拍賣旗下的back catalogue 錄音,新力作就是這盒「巴洛克」60cd 大選集。日本定價低於6000日圓。

發行這塊大磚頭的 Sony 集團,集結了旗下DHM,RCA,ARTE NOVA,SEON,Vivarte,SONY Classical等廠牌的偏主流巴洛克作錄音作品:其中包括Kuijken指揮La Petite Bande的布蘭登堡協奏曲全集,Leonhardt的一些巴哈鍵盤作,Bruggen的巴哈清唱劇兩首(前22碟全數為巴哈),Bruggen/Leonhardt/Bylsma 的Corelli 三重奏鳴曲,29-36碟為Handel的作品,包括水上音樂, 皇家煙火, 協奏曲, 歌劇。當然也少不了 Vivaldi, Telemann, Monteverdi, Rameau, Scarlatti, Schütz 等早期音樂大家的作品。總之,族繁不及備載,細節請參照日本網站。

這次的發行所有解說都省了,變成一張CD-Rom。日本預計九月發行,音質或不必強求,願者自可上鉤。我直覺覺得,這套「限量版」的吸引力,應當比不上DHM 與Harmonia Mundi 大全集選曲的罕見性,以及錄音品質上的優勢。

2008年7月3日 星期四

喪鐘為誰響? 古典實體唱片業

之前談過許多唱片業沒落的新聞與觀察,今天看到 Norman Lebrecht 兩週前的專欄文章,更讓人相信「實體唱片末世論」絕非危言聳聽。

首先,Lebrecht 先丟出"美國2008年至今最暢銷的古典唱片"這個話題。嘿嘿,不是「令人景仰的大師」,而是DG Hilary Hahn 所灌錄的 Sibelius 與 Schonberg 的小提琴協奏曲。但他說,就內部消息指出,即使如此「熱賣」的唱片,在這最大的市場裡,每一周也賣不超過500張。即便以這樣的銷量持續兩年,DG 還是賺不回他們在這位藝人身上的投資。

如果暢銷第一名的唱片是如此,其他的發行,以及背後的赤字問題更別提了。唱片公司如今要賺錢的方法,唯有選擇在唱片上「幾近不付費給藝人」一途。事實上,除了少數的大牌,現在「出唱片幾乎不給傭金」也轉換成業界的常態,藝人獲得的唯有出片所帶來的「名氣指數」這樣的利益。

EMI的背後金主集團,現在對 EMI music的定位也有所變動,不再願意自稱是個「唱片廠牌 」(record label),只允諾會進繼續扮演一個「音樂提供者」的角色。Sony-BMG 唱片部主事者 Chris Craker,也於不久前離職,他所簽下的如 Skride 姐妹等藝人目前的合約也汲汲可危。其實,即便沒有這些內幕消息,光看各大廠頻頻用跳樓的價格,來傾銷某些大牌與大全集,就可知道他們有多麼的缺錢。

大廠的末日或許還不至於立即到來,許多的小廠也仍有足以繼續營運的薄利可圖。但是,還是奉勸愛樂迷的各位,先不要急著賣掉你的唱片(尤其是黑膠?),想收的片子也得好好珍惜機會,「堪折直須折」。

我不知各位是如何想的,我是不放心把我的音樂資源,全數仰賴幾顆硬碟,或一台不是挺耐摔的 I-pod。

2008年7月1日 星期二

從神聖到世俗:Schumann 的oratorio (之一)

rembr
依照Schumann撰寫「浮士德場景」(1844-53) 的幾近倒敘方式為模範,我把他最後完成的oratorio 放到最前面來介紹。

Oratorio 中文要翻成「神劇」, 恐怕是小有問題的。 因為「神劇」這個詞無法概括oratorio 這個音樂類型,在浪漫時期起世俗化後,到二十世紀,以歷史人物、文學、神話等為主軸「世俗聲樂劇」(secular oratorio ) 的新局。

以 Schumann 作例子,oratorio 的三部曲:「裴利與樂園」、「玫瑰朝聖」、「浮士德場景」,雖有「救贖」(redemption) 主題的共通之處,但是回到 Schumann自己的說法,他所信仰的,屬於「沒有宗教的宗教」。更關鍵地,這些曲子的文學幻想傾向,絕對高於歌頌上帝的絕對與神聖。

重點描而不重全景的「浮士德場景」,共分為三部:歌德原著中最著名的第一部,為此曲最短的一篇,只佔約十五分鐘,描述Faust 與Gretchen 與魔鬼Mephistopheles的三角掙扎。 第二部與第三部,才是 Schumann 著重的重點,分別表現浮士德之死,以及浮士德之靈魂昇華。忠實呈現配上歌德原文的、抽象哲思的寓言世界,取代了戲劇的行進感,難怪不僅寫不成歌劇,作為oratorio,也全然不是正統且較受矚目的神聖劇。

此曲最著名的錄音,應為英國作曲家Britten的Decca 版,但一來目前手上沒有,二來過於拘謹與沉重的風格頗有爭議。讓我直接先推薦最容易入手的Bernard Klee/Düsseldorf Symphony 版(EMI, 1981)。其中在Britten 版出場過的Fischer-Dieskau,在此捲土重來,二度擔當Faust 這位主角。他在Schubert 歌曲的「傳奇名演」,現在已有歷史的改寫翻案,不見得是筆者的首選。然而,多了些歲月的沉澱,他在這部錄音裡的Faust,可稱是綜合 world-weariness 與modernist longing 的最佳典範。

戲份不算多的Edith Mathis 擔綱的Gretchen,可能沒有原作中的稚嫩。然而,在指揮老公Klee的營造出的生動管絃樂氛圍,很能表現從少女到「永恆女性」典範的落差與range。擔任Mephistopheles的Walter Berry,還有天使Ariel 的Nicolai Gedda,亦精準地掌握了誘惑魔性與安撫靈性的對照。

我們不該忘記,Schumann的管絃樂與合唱部份所注入的 labor of love。指揮 Klee 與Schumann 最後的故鄉 Dusseldorf 的樂團與合唱團,以一種輕度浪漫與直觀無飾的投入,展現推演原作的各種情境與情緒,雖沒有更大牌1994年Abbado Sony 版,或是未來Harnoncourt 可能貢獻的錄音對照,最少最少是一個氣韻生動的優質版。

最後,是一個聆聽上的建議。直接可先聽在Schumann生前也曾獨立被演奏的第三部。加入合唱的此部,約作於Schumann 創作力旺盛、且尚未精神耗弱的1844年。尤其比起最後完成、樂念渙散的序曲,有天壤之別。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