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錯誤的美麗


這張 Paul O'Dette 的 dall'Aquila 魯特琴專輯,錄音小有問題。但它的問題,也正是它的美麗所在。

先在電車上翻閱解說時,發現O'Dette 特別對錄音場地的一換再換,交待了一連串的故事。因為2009 年大地震的緣故,Marco dall'Aquila 的故鄉 Aquila 這個文藝復興之城的遺跡毀了一大半,本來O'Dette 與製作人執意在此地錄音,未能如願。之後,他們找到了南邊45公里之外的 Capestrano 城的中世紀教堂,然而這個教堂也受到結構的毀損,到了必須立即動工修復的狀態。最後,Capestrano 市長特別找到另一個教堂 Castello Piccolomini 裏錄音。

實際聽來,這張唱片與最近 Harmonia Mundi 力求清晰、中近拾音之聲有所不同。此教堂空間太多的殘響,非常不利聲部對位清晰交織,以及再現琴本身音色的獨特之處。O'Dette 賣力梳理聲部的獨立的掙扎痕跡,清楚可聞。

(有別於之前談過的 Lynda Sayce 那張"Travels with my lute" 專輯的同室貼身感,這張 dall'Aquila,把聽者推退到回響波波交替的遠處。)

只是,音樂對我而言,必須要看個別層面,有沒有其他動人之處。我不喜總分,或平均分數,只要有一兩項刺點,取悅到我的心靈或感官,正中下懷,就足夠了。

在稍擾人的殘響,與音色的情報短缺之外,我感覺到的,是「這個場地聲響,加上這個曲子、樂手」共織出來的氣度之美。

來自Aquila 城的 Marco (ca. 1480-1544),是十七世紀法國 style brisé 風格的先行者,其中「橫向(旋律) 擬製直向(和弦)」的作法,已經相當嫻熟,也不像一般的中世紀音樂那麼拘謹。不管是較為隨興的、旋律動止自在的早期,或是較超技對位的晚期,Marco 總有種雕刻時間的寬大爽朗。思想起一百年後「懷憂短氣」法國魯特琴傳統,他站在「納蘊長氣」的另一方。

聲部的對息,個別音粒的行進感,雖然受到妥協。長呼吸拉出的情感、靜逸,在這個古教堂,卻如風中生轉的雲彩,源源不絕。

聽著聽著,窗外突落起雨來。魯特琴抗奏外頭的雨聲,刷刷鉦鉦。

1 則留言:

  1. 假如你置身於這錄音場所,也許就不覺得擾人。這是音響做不到的。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