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5日 星期四

Rachmaninov 協奏曲之於我

rac
十多年前,我曾經相當迷戀Rachmaninov的鋼琴協奏曲。從作曲家自己演奏的版本,到 Horowitz, Janis, Argerich, Anievas, Vasary, Entremont, Richter, Gieseking ,幾乎是有機會碰到就想收。

已經兩三年沒好好聽的情況下,今天將諸多第一號鋼協版本拿出來聽, Zimerman, Pletnev, Entremont, Anievas 輪流上陣,突然驚覺自己的轉變:現在無法像過去那般感動了,浪漫濃濃感傷的音符依舊,卻已經不是我的生命情調貼近的那一部份。

前陣子剛聽過 Rachmaninov 的前奏曲,交響曲也還能有感覺(尤其是Sanderling的二號),因樂念與 focus 較為純粹精練。但鋼琴與管弦樂所對抗,交互激盪出的熱力與戲劇化情緒,就是難以在心裏產生火花,除了較為收斂(understated) 與曖昧(oblique)的第四號之外。

接下來,將Rachmaninov 交響曲拿出來試,油生一種音樂會裏,看盡soloist 與orchestra爭戰的協奏曲前半場聽完,進入後半場的純樂團作品時,「終於可以安心專注於音樂」的釋然。

我不覺得,這是過度熟悉這些曲子的結果,而是自己「情到濃時反為薄」的心路轉折。

會不會有朝一日,鐘擺又擺盪到需要「燎原烽火燒不盡」,才能滿足情緒上的強度需要。我不知道。

現在這階段,反倒是他稍微「內斂」的鋼琴獨奏Preludes, Etudes Tableaux 裏的小風暴,更能讓我專注屏息。

12 則留言:

  1. 「情到濃時反為薄」...... 這是到這階無奈的話嗎......

    這是到一個深度中毒的聆聽領域.

    您投入的很多,讓我很難想像這是沒有黑膠,卻有家室的人,
    所成就的聆聽經驗.

    當上等的音響效果,甜美的旋律等,都失去吸引人的理由,
    聆聽的價值還剩甚麼?

    回歸音樂本身吧? 有多少作品得耗費心神?
    那可不是幾首有名的鋼協就草草了事,除非心理只裝得下鋼琴,
    連舒曼都不這麼想吧!

    「琴」到濃時反為薄,您已是進入聆聽指揮這階了,義無反顧吧~~

    如是,終於可以安心專注於「指揮」的釋然。

    回覆刪除
  2. 其他的我不大確定, 深度中毒絕對是真的。
    每個階段的毒癮, 性質, 症狀, 也都有所不同。

    至少這個階段, 對於某些剛協的感受(尤其其中的競技/競爭成分--sportive element), 已難在心裡深深地銘刻。

    「給我更純粹的音樂吧!」 心中會有這樣的聲音響起。

    Rachmaninov的交響舞曲, 鐘, 與Piano Trio 反倒有更引人入勝之處。

    現實上, 是得感謝老婆, 對這樣的「音痴」, 能有耐心與包容。
    我的同居人, 即使音量不大, 即使是隔壁房間, 若要一晚逼我連聽四個版的Rach 1剛協, 我可能會抓狂發飆。

    回覆刪除
  3. Rachmaninov, Mahler,....這類作家的曲子都是我35歲以前長聽的, 但是 近十年來卻少聽, 並不是這十年來我的人生比較如意, 而是跟年輕時比起來, 沒那麼易感, 但也不是聽起來會不感動, 而是我現在更喜歡的是音聲的本身, 而不是人類對事物的延伸.

    前幾天我也是聽到Lympany彈Preludes. 我一樣深深被吸引, 好巧. 當然還有Horowitz的moment music.

    回覆刪除
  4. 如果我沒讀錯的話, Arwen 兄點出一個重點: 「人類對事物的延伸」,應該可說是聽者因為自身經驗, 對音樂主觀投入的情緒? 聽音樂時, 先看到自己, 或以自己出發?

    Lympany的Preludes我只有CD, 十分喜歡她不灑狗血的古典美, 羨慕擁有黑膠的你, 下次有機會造訪, 請務必讓我聽一聽。

    回覆刪除
  5. 拉二鋼協應該是我的入門曲 當年只能聽卡帶尚沒有CD PLAYER 因為加入學校愛樂社團開始接觸古典樂 於是買了福茂出的二十大協奏曲系列卡帶 因為文案寫道 拉二是二十世紀最美的鋼協 就買回去聽 不知是還沒開竅或是卡帶錄音差 聽完一次只覺沉悶 因為也沒擁有什麼古典卡帶 就用力聽了五次 才真覺得美 之後聽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1倒是立即能接受 所以反覆聆聽也是接受新曲風的方法之一

    回覆刪除
  6. 令人懷念的卡帶時期啊...只是我的Rach 2 剛協是大學時期才開始聽, 入門版是Richter的DG版, 那時候女友還因此迷上了Rachmaninov。

    Rach 2 第二樂章開頭,很像某首七零年代 American Pop的一首曲子, 我想UQ兄應該知道。

    回覆刪除
  7. 看了您的回應 再把拉二第二樂章重聽 此曲這麼popular好像是某部電影用她當配樂 不過您考倒我了 可否透露那首歌的歌名嗎

    回覆刪除
  8. 我忘了是否也用在某電影裡, 因為這段旋律實在太芭樂了。
    UQ 兄一定聽過這首歌, Eric Carmen 所唱的 "All by Myself" (Celine Dion也翻唱過), 我想Youtube上可以看到聽到這首曲子。

    Eric Carmen事實上也承認曲子的靈感來自Rachmaninov 2, 之後也與Rachmaninov 資產基金會取得版權上的協議。

    回覆刪除
  9. 我也是想猜All by myself
    雖然我對此曲不熟,也不知是誰唱的,
    但就像聽Rain and Tear就想到Canon一樣.
    最近莎拉布萊曼也出了類似這樣的一張"不三不四"專輯,
    講得好聽叫"跨界",其實是創作靈感早已掏空......
    從巴哈到霍爾斯特,極盡"仿古"之能事......
    所以,還是聽古典好,雖偶有抄襲之作,但不會太誇張.

    回覆刪除
  10. "跨界"常常是摻水或是加糖精, 或加點古典flavor, 附庸風雅一番。藝術上屬失敗較多。

    不過, 說到抄襲, 可是個有趣的議題。從爵士樂的recontextualization of quotes的新鮮混搭, 到Bach, Handel, Brahms的"好抄成性"(最近在讀一些Brahms的資料發現, 他在"抄"這件事上,可是跟他的樂風一樣, 搞暗的, 來陰的)

    我並不反對使用別人的素材, 重點在你如何將它「轉化成你的」, 變成真正的創意。

    回覆刪除
  11. Rachmaninov的曲子算是很多人的古典音樂踏門磚吧,不過小弟似乎是聽四季起家的,人開始喜歡懷念過去是不是開始緬懷青春的逝去呢。

    Rachmaninov鋼協,一直很喜歡二與三號,二號最近比較喜愛齊瑪曼的詮釋,不過齊瑪曼近期越見浪漫的詮釋方向,加上二號蜜糖般的旋律,則有濃到化不開的聽感,也不知道好是壞,最近頗有無法消化的感覺。三號很喜歡janis抒情的詮釋,他對一些俄國作曲家的演奏,抒情又帶點詩意的詮釋,小弟我也是十分喜愛。

    Rachmaninov的曲子,我現在比較喜歡聽他的前奏曲,目前比較滿意的版本有richter跟ogdon彈奏的版本,前者喜歡richter的詮釋,他將這些小曲統整成一個明晰的架構來詮釋,較不會有一些演奏者彈奏這些小曲有見樹不見林之憾,這部份也是richter也最為擅長的,他將舒伯特的奏鳴曲散文般的文體重新梳理成引人入勝的敘事文,有其歷史地位,諸位前輩應該很了解。

    ogdon則常喜歡灌錄這些小曲,其超技的手法彈奏這些小曲,則有音樂會聽安可曲的快感,把這些小曲雕琢成光彩奪目,也是另外一種聆聽的樂趣了。

    回覆刪除
  12. Mikeliu兄:

    我記得曾勸過你也開個部落格來玩玩, 你的收片量(LP+CD)與想法, 都值得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Zimerman我聽過現場,他在chopin與Schumann, 是相當全面性的藝術家。不過如你所說, Rachmaninov 2較為沉溺的部份, 現在的我會有所保留。同一張的Rachmaninov 1 氣勢較為連貫, 比較少修飾, 錄音也好一些(不知Mikeliu兄是否也注意到了)。

    Preludes 我也喜歡Richter。Ashkenazy 的格局雖不大, 但也帶著"平凡的詩意"。Sofronitsky與小Neuhaus 的選曲也各有其獨特的氣質。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