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7日 星期六

美麗的錯讀:Rachmaninov 的「死之島」

bock













2008年,是Rachmaninov 的「死之島」創作百年,好像沒有人特別來紀念這首曲子。

「死之島」的靈感來自於瑞士象徵派畫家 Arnold Böcklin,畫中帶著強烈神秘主義色彩,描繪Charon (希臘神話中冥河的擺渡者)駕扁舟帶領被白色所包裹之亡者橫渡冥河, 面對一座獨立之島的瞬間。有趣的是,Rachmaninov 只憑在1907年巴黎看過的一幅黑白的重製畫,便寫出這首他的管絃樂曲中的一級傑作。之後他甚至說:「我並沒有被畫中的色彩所感動,如果我先看過原作的話, 可能不會寫出死之島這首作品, 我還是喜歡這幅畫的黑白版。」

Rachmaninov 在1908年德勒斯登放逐時,終於有機會動筆寫下此曲。Rachmaninov 選擇「錯讀」Böcklin的畫作,刻意黯淡原畫中的色彩感與局部明亮的光,也引入神怒之日(Dies Irae) 這個拉丁聖詠的死亡動機 。

我覺得這個曲子,是繼Menndelssohn的Fingal's Cave 以來,「音樂描景」最為成功的作品。開頭低音部以5/8 拍,所導入的規律的搖晃感,水波暈開的味道,死之島愈趨逼近的感覺,只能以cinematic 來形容。神怒之日的動機,同是在這個韻律的基礎下,被自然地帶入。 曲終渡過冥河,船過水無痕的平靜,將死後將越過的彼岸的時間感,繪成了一幅「人散曲亦終」的音畫。

我今天聽的是,Ashkenazy的Decca版。不特別強調陰沉的氛圍,仍具有淡淡的抑鬱。此CD的配曲,恰巧是第二號交響曲。 Rachmaninov在寫作「死之島」之時,正好得知自己因為二號交響曲,拿到了Glinka 大獎。只是這樣的好消息,反而替他的新作製造了更多的壓力與焦慮。

人生算得意時之時,書寫出這首向死亡致意的佳作。Rachmaninov 的重度憂鬱,還真不是普通地嚴重。

5 則留言:

  1. 我的都是芭樂版--萊納,普列文,RR,
    最近有史維特蘭諾夫版,但還來不及聽.
    可惜的是,我聽前三個版本都不會想到這幅畫,真糟糕~~

    有寄6個檔案給您,若還有問題請再告知一下喔~~

    回覆刪除
  2. Reiner版我昨天也聽了, 發燒不在話下, 音樂的氣勢也頗充沛, 只是稍嫌陽光, 陰暗的部份就少了一點尾韻。

    死之島的音樂很難直接想到對等的這幅畫, 哈, 這像是猜人的心一樣難吧。

    回覆刪除
  3. Dimitri Mitropolous在CBS與明尼蘇達的版本是我人生第一次被這首曲子衝擊的版本,原本我只是想一睹這位老仙的馬一,不料某次在馬一跑完之後,接下來聽了死之島卻讓我在椅子上發抖了起來,那是毫無生趣、冰冷的一座孤島,挾著排山倒海的自然力量席捲亂竄,雖是40年的錄音,那股生命的無可名狀、孤寂,湧然而生。

    剛好看到這首曲子,不好意思借我亂入一下。

    回覆刪除
  4. 唉, 我所景仰的Mitropoulous 的版可惜尚未收到, 不知是不是CBS Masterworks Heritage 的紙片版? 巧合的是, 我曾在明尼蘇達州與它擦身而過。

    fennir的描述極為鮮活, 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親自聽到這個「生命的無可名狀」的獨特演出。

    回覆刪除
  5. 我還以為你曾經在明尼蘇達跟"他"擦身而過哩!!
    害我嚇一跳!!!
    (不好意思,我也亂入一下)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