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冬夜靈光:Poulenc 彈 Satie
Satie 在音樂史上的位子,十分有趣,既前進(progressive) 也後退(regressive)。古典界的評價普遍不高,談到現代法國樂派,大家還是偏好Debussy, Ravel, Saint-Saen 等較有份量,也寫些協奏曲、前奏曲、奏鳴曲等等較「傳統及嚴肅」一點的作曲家。但是,這位自由不羈的avant-gardist ,對複合藝術、爵士樂、前衛實驗劇場,「電梯/沙發音樂」等越界(cross-over) 的搞怪影響,卻極為深遠。
說到他的鋼琴曲,我們通常想到的是Aldo Ciccolini 雅緻的全集,Michel Legrand的爵士即興味,De Leeuw第二度錄音的「比慢更慢」的龜速。這張由英國廠牌 Cherry Red 出版的CD,是五零年代初期的錄音。裡面一半是作曲家朋友Poulenc彈的Satie,還有另一半是Poulenc 自己彈自己的作品。
Poulenc 版的特色,是將Satie 將New Age 式的風塵味之中拯救出來:不感傷孱弱,不像背景音樂,也沒有Cage 與 Frank Zappa的怪異混雜風。節奏的掌握精準,旋律線像是浮載水波上的昂首天鵝,明亮真摯。不刻意搞神秘,如天上的繁星,閃著慧詰不滅的輝光。
此曲此風,非常適合一個人soul-searching 的聖誕夜。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Cluytens 的1955年唐懷瑟
Orfeo 出版的這個1955 年Cluytens 拜魯特現場版,是目前最喜歡的唐懷瑟版本。
因為Jochum 臨時喪子無法登台,正值知天命之年的Cluytens 才趁這個歷史的偶然,得以臨危受命,首度以一個法國指揮的身分出現在拜魯特的指揮台上。事實上,單以管絃樂的部分而言,取攫的不是像Furtwangler, Knappertsbusch 烽火燎原的zealous frenzy,轉而注重透明而內斂的氣質美。聽開頭第一場 bacchic scene,其弦樂部份的張力,即可聽出此版的基調。
Windgassen 相當年輕活力的聲音,一直是Wagner 歌劇英雄男高音中的典範。在Tannhauser這個角色中,他注入的脆弱感與肉慾味,很適合此般「浪子回頭」的情節。雖然日後他還留下了三套以上的本曲錄音,但這次現場的音色、分句、以及稍稍的緊張感,都讓人有更入戲的感覺。
Herta Wilfert 的 Venus,沒有Gumbry 的妖媚靈氣,但聽著Windgassen 的幾場對手戲,都能說服聽者她強大的誘惑力。Gré Brouwenstijn 的Elisabeth ,或許不特別純情聖潔,卻有血有肉的呈現了這個角色外柔內剛的果決與精神強度。Fischer-Dieskau 的Wolfram, 就不必特別提了,在這段期間他灌錄的冬之旅,可一並聽見這位bariton的第一個驚人高峰。錄音的效果,Bavarian Radio 的正規 mono 音源比起 Melodram的轉錄,有更真實的實體感。
總之,Tannhauser 這套歌劇,在錄音上或個別的選角上,,可能有更突出的版本。要聲明的一點是,如果沒全部靜心聽過,覺得這風格沉悶的人,應該也有吧。想聽全曲的整體的戲感與管絃樂的內力時,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Cluytens。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最「悲愴」的柴氏第五
之前聊Barbirolli的 Mahler 第九的時候,曾經提過其中蘊含的肅殺氣質。若你喜歡這調調,可以去聽他與哈雷子弟兵合作的Tchaikovsky 後三首交響曲,尤其第五,是我聽過最悲切而歇斯底里的版本。
十多年前,我唯一的一張柴氏第五cd,就是Barbirolli的版。有一次跟老友閒聊時,我說我覺得老柴的第五比第六更適合「悲愴」這個暱稱。他頓時面露詭異的神情,當時他手邊的版是DG的Mravinsky 的老綠版。之後我們交換cd ,才了解彼此的立場:他聽到了Barbirolli 版的悲愴,我則發現,原來我對柴五的悲切印象,是建立在Barbirolli 的「獨家偏見」上。
Mingus 常常介紹些難找或絕版的唱片。好在,這個怪版在最近已經由雙木林重發(柴氏後三首的盒裝),有興趣的朋友大可一試。
我有第四與第五的EMI Phoenixa 舊版,就少了一張悲愴。聽過的朋友是否可以報馬一下,Barbirolli 在悲愴的感染力是否比第五更勝一籌?
十多年前,我唯一的一張柴氏第五cd,就是Barbirolli的版。有一次跟老友閒聊時,我說我覺得老柴的第五比第六更適合「悲愴」這個暱稱。他頓時面露詭異的神情,當時他手邊的版是DG的Mravinsky 的老綠版。之後我們交換cd ,才了解彼此的立場:他聽到了Barbirolli 版的悲愴,我則發現,原來我對柴五的悲切印象,是建立在Barbirolli 的「獨家偏見」上。
Mingus 常常介紹些難找或絕版的唱片。好在,這個怪版在最近已經由雙木林重發(柴氏後三首的盒裝),有興趣的朋友大可一試。
我有第四與第五的EMI Phoenixa 舊版,就少了一張悲愴。聽過的朋友是否可以報馬一下,Barbirolli 在悲愴的感染力是否比第五更勝一籌?
2007年12月8日 星期六
不可思議的發行方式
在等待Chailly 馬勒改編版舒曼交響曲的後半部時,居然看到Decca 已經在預告「全集」,即將於明年初發行的消息。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發行一半,,直接跳過後一半,逕出全集,而且只在一年之內? 雖然這一套兩張好像是中低價位,無論如何,真是叫先前用高價版買了前半套的人情何以堪。
大廠在過去或許有些奇怪的發行定價策略,但這一次的方式完全匪夷所思。買或不買,都成為問題。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先發行一半,,直接跳過後一半,逕出全集,而且只在一年之內? 雖然這一套兩張好像是中低價位,無論如何,真是叫先前用高價版買了前半套的人情何以堪。
大廠在過去或許有些奇怪的發行定價策略,但這一次的方式完全匪夷所思。買或不買,都成為問題。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小孩 fun 音樂
終於決定來寫這篇文,單純是個人的體驗。我想,這個blog 開出其他的主題,可以讓這個"雄性stereotype"的音樂收藏者的blog,多一些色彩,少一點「宅性」。
我無意用音樂把小孩教養成菁英。所以,古典音樂只是我家小子musical diet 的一小部份。他對Mozart 或Bach的興趣,可能遠低於Dextor Gordon 的搖擺感,Bob Marley的雷鬼節拍,甚至捷運的關開門鈴聲。多半要具有強烈節奏upbeat的音樂,才會引起這腳下長蟲的傢伙的搖頭晃腦,通常是Queen, Billy Joel, KC&Sunshine Band。其他時候,他只在他老爸"音樂雜燴風點唱機"的背景裡,在他的地盤上,自在地痞子逛大街。
讓他最有立即的衝動的音樂,是傍晚垃圾車的midi「少女的祈禱」。他在聽到那旋律的第一聲時, 會發出一聲驚嘆, 立即衝到窗戶邊, 對著閃著黃燈吞垃圾的機器獸指指點點。
他第二喜歡的「音樂」,應該是他老爸老媽隨意抓出一段旋律或和弦,胡亂編goofy 的歌詞,突然跳出他面前嚇他。有時,他還會配合著抓起手上的東西,隨著一起敲敲打打。
吃飯時,他常指定要聽的,是桑田佳祐的單曲「明天好天氣」(明日晴れるかな)。前奏的鋼琴一響起,他會露出微笑在餐桌上彈起 air piano。第二首歌的jazz 大樂團編曲,這小子也愛,聽著聽著,常邊甩著小湯匙邊扭腰,接下來得看菜渣也跟著在空中亂舞。
我想,重點不在聽什麼,而在如何用音樂切入與小孩的互動與玩。我從小孩身上學到,音樂所提供的「放」(fun) 的情境氛圍,給人的感動,是跟環境與他週遭的人們密不可分的。
訂閱:
文章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