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

Italianate Wagner














昨天談的是「厚重」的蕭邦,今天要來介紹的是「輕盈」的華格納。

這張唱片是Decca 1995年發行,由Chailly 領軍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的華格納管弦樂曲精選。

一提到Wagner,大多會想到 Solti, Bohm, Karajan, Knappertbusch 等老大師。但是,別忘了像de Sabata, 與Toscanini 之類的義大利指揮家的Wagner,也出現過堪稱一家之言的名演。Chailly 與他的義大利前輩的共通處在於:精準的節奏感,兼具自然與戲劇張力的intensity,歌唱式的legato, lean and mean 的音樂線條。

以 Lohengrin Act III Prelude 為例,Toscanini 的白熱化NBC廣播錄影,在戲劇性的驅力, 與固若金湯的ensemble,或許是難以取代的典範之一。然而,速度只快了幾秒的Chailly 少了攻擊性,較為靈動,也讓人較有喘息的空間。

錄音的另一個主角,是大會堂管弦樂團的flexibility of phrasing。這份錄音的菁華,並非是像女武神或唐懷瑟Bacchanal 之類較為爆棚的「煙火秀」,而出現在諸神的黃昏Gotterdammerung 的兩個段落裏。Chailly 與秀麗而polished 的樂團,所拉織出的美聲歌唱與官能美,聽那著名的Siegfried 法國號的主題的美與力度,弦樂的對於細微動態變化的控制力,堪稱一絕。

最讓人嘖嘖稱奇的是,從頭至尾,木管部的靈光與明媚,是聆聽Wagner 以來,從沒有過的驚艷經驗。Chailly 的Wagner詮釋,或許不夠神格化,悲劇意識化,卻充滿了Verdi 歌劇裡,人性的vulnerability ,光輝與尊貴。

Wagner 的神性與魔性,我們可以在許多大戰前後的大師中,找到最究極的昇華或沉溺。人性或世俗性呢? 或許我們可以從Chailly 和 Abbado 兩位當代義裔指揮身上,找到一些線索。可惜的是, Abbado 只出過 Lohengrin的cd 和 dvd,我們不知有無機會聽到他們的一些Wagner 歌劇的全曲錄音呢?

3 則留言:

  1. 有機會的話可以聽聽Abbado跟Berlin在DG那張華格納,
    那張是我個人聽過的樂團合奏裡面,
    對於"合奏"這個概念做得最徹底的一張唱片。
    一點建議,不足掛齒,參考看看。

    回覆刪除
  2. 小V:

    這張唱片我也有收到, 的確如你所提, ensemble work 已經到「固若金湯」到一個可怕的境界, 我在Berlin/Abbado 的現場就領教過這個組合最後階段的萬眾一心; 但更引人入勝的是Abbado 給Wagner 帶來的清澄與昇華, 這也是我惋惜Abbado 沒留下太多Wagner 全本歌劇的主要原因。

    Wagner 的orchestral writing 已經夠厚重繁複, 我就怕油花贅肉過剩。

    回覆刪除
  3. Mingus:

    我覺得你可以開一個現場音樂會回憶之類的系列主題,順便跟唱片作一些比較,即使帶有主觀也無妨,這樣或多或少能讓台灣愛樂人有另一種想像的空間。

    PS:我講的話會更不客觀,因為所處的角度會不一樣,我們比較需要的是聆聽者的體驗啦!而且我自己會想知道更多一些關於美國音樂廳堂acoustic的經驗分享。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