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發行的新意在於,撇下Bach, Beethoven, Mozart與俄國作曲家等主流作品先不論,還包括Biber, Telemann, Paganini, Reger , Chausson, Strauss 等在Kremer 的錄音室發行中罕見的作品。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 維也納樂派Webern, Schoenberg,當代作曲家Stockhausen, Berio 等曲目。 此外,另一個大賣點是,全數皆為1970-93年的"現場收音"。
Kremer 並不具有像 Milstein, Heifetz, Oistrach 等俄國巨人的光環,被此處許多資深樂迷當作神主牌供奉著。
我想,這跟他的藝術理想與選曲的潔癖與不討好有絕大的關係。此外,他的調調與台灣主流品味的「飽滿厚實」或「嬌嗲黏膩美聲」扯不上邊,琴音偏「細瘦」不說,projection 不夠深遠響亮,甚至有時attack 相當 aggressive 且神經質。
我自己就幾年前聽他與Harnoncourt 與維也納愛樂的 Berg violin concerto 現場經驗來看,他的聲音雖「細」,但頗有穿透力,在精準不曖昧的指法,用弓的完全控制,細微的揉捏的繁複層次,對結構的透視功力,在我聽過的當代提琴手中可說無人出其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 Kremer 似乎給聽眾一種「只是拉給自己聽,」的自言自語般孤高形象,其中卻孕有讓人著魔的「四兩撥千金」驚人能量。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這是我對一個當代小提琴家能給的最高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