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28日 星期二

獨孤求敗:Kremer 的舊蘇聯歲月

發現了Briliant 的蘇聯檔案系列的最大驚奇製作,Gidon Kremer 的10 CD 全集預告,特來報馬!

這次發行的新意在於,撇下Bach, Beethoven, Mozart與俄國作曲家等主流作品先不論,還包括Biber, Telemann, Paganini, Reger , Chausson, Strauss 等在Kremer 的錄音室發行中罕見的作品。更讓人耳目一新的是, 維也納樂派Webern, Schoenberg,當代作曲家Stockhausen, Berio 等曲目。 此外,另一個大賣點是,全數皆為1970-93年的"現場收音"。

Kremer 並不具有像 Milstein, Heifetz, Oistrach 等俄國巨人的光環,被此處許多資深樂迷當作神主牌供奉著。

我想,這跟他的藝術理想與選曲的潔癖與不討好有絕大的關係。此外,他的調調與台灣主流品味的「飽滿厚實」或「嬌嗲黏膩美聲」扯不上邊,琴音偏「細瘦」不說,projection 不夠深遠響亮,甚至有時attack 相當 aggressive 且神經質。

我自己就幾年前聽他與Harnoncourt 與維也納愛樂的 Berg violin concerto 現場經驗來看,他的聲音雖「細」,但頗有穿透力,在精準不曖昧的指法,用弓的完全控制,細微的揉捏的繁複層次,對結構的透視功力,在我聽過的當代提琴手中可說無人出其右。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 Kremer 似乎給聽眾一種「只是拉給自己聽,」的自言自語般孤高形象,其中卻孕有讓人著魔的「四兩撥千金」驚人能量。

「四十歲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這是我對一個當代小提琴家能給的最高禮讚。

2007年8月23日 星期四

Soul's selective solitude














如果你只活25歲,,而且23 歲就得以預知自己死亡紀事與病因,每天都在跟死神與謬思之間競爭,你會作出怎麼樣的音樂?

最近忙得快翻過去,每天直到深夜都癱在工作堆裡。 Lili Boulanger (音樂教育者/鋼琴家 Nadia 的妹妹) 這位二十世紀法國音樂界的Emily Dickinson的聲樂作品,正是洗滌疲憊身心的最好溫泉。一曲短闕 Pie Jesu 像彗星般,瑩瑩地勾走了七魂六魄。

附上的補曲是由Menuhin 與Curzon 合作的三首"非奏鳴曲風格"的小提琴小品,沒想到繞過Debussy 巨大身影的作品,會是如此具有神經質的能量,且具直通天啟般的純淨與和諧。

Emily Dickinson 的303號作品,為這些頑固不合群的曲子下了最好的註腳: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Present no more—

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Long lost friend,Barbirolli 的馬勒第九














一次搬家時,美國郵局居然把一箱CD 弄丟了,也包括這枚西德版的馬勒第九。

不,時光要再推溯到約 20 年前,在南部一家小小的唱片行。當時的這家唱片行是可供試聽的,我被牆上這張Barbirolli 黑白反差極大的封面照所吸引。

在那之前,沒聽過任何一首Mahler 的交響曲。聽慣前衛搖滾爵士的我,直覺的偏見告訴我,馬勒這樣又臭又長的長篇大論,跟我的生命情調無關。「好高騖遠」地想直攻第九,又看在收錄時間超長的78分的情況下,請老闆放來一聽,頓時就被這獨特的聲響世界吸了進去。我甚至不知為何而感動,好像背後悶挨了一記,不知敵人在哪。

如果不是第九,我想不會在體內湧出那麼強烈的內爆(inplosion)。每個人進入古典世界的途徑各異,好像不該同一法門地要人從四季、莫札特、非室內樂聽起。個人而言,我是從Beethoven四重奏、克羅采、春之祭,和這張Mahler 第九,才無法自拔地陷入古典的世界。

這次出差,居然被我在二手店看到這張封面一模一樣的西德版的唱片(Sonopress壓片),乍時所有的糾雜記憶一併回來了。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曾以不同版本的馬勒第九作為soundtrack。當完兵是巴畢羅里,人生第一次的苦痛是小澤征爾,,回到台灣是阿巴多新版。不過,最難忘的還是初體驗的巴畢羅里。從冒頭的豎琴獨奏與法國號的交流開始,立即有置身在劇中(in medias res) 的離世感。我沒有太強烈的壓片版本成見,但現在正在播的這張唱片,比起2088的日版和後來再版的重發片相較,,還是老版最有不誇飾,真實的、動人心魄的美 。

2007年8月10日 星期五

Sony 希臘廠的Mitropoulos紀念特輯

silverblues















Sony/CBS 希臘廠在2000年初,發行了兩張一套"The Art of Mitropoulos" 的全本俄羅斯特輯,裡面的精華包括兩首近年來遍尋不至的Tchaikovsky 與Shostakovich 第五號交響曲。國際版就只有在非常早期的CBS Masterwork 系列,曾經曇花一現。

先從米氏特長的 Prokofiev 談起,基傑中尉組曲有很好的對比,詼諧、酸辣與深邃的lament 兼具。Concerto no. 3 先前雖曾在10張一套德國 Document 系列出現過,但原廠的remaster 的成果非凡,更能帶領我們進入Mitropoulos的特殊的慢又黏觸鍵,與Prokofiev 的怪誕奇幻聲界。

交響曲的部分,俄國的騷味猛勁一向不是Mitropoulos 的重點。Tchaikovsky 與Shostakovich 都以緩慢的步調切入,整體的設計彷彿柳暗花明又一村,很難預測米氏構想的下一步棋。沒有側重過多的爆棚段落,而是回歸原作中,層層剝出流轉的樂念。慢板是兩曲中的highlights,散不掉的內力貫穿整個樂章,又散發出憂鬱 (triste) 的氣質。

當今的指揮的快板,通常用驚人的速度來撐住曲子的動感,但慢板的部分常令人呵欠連連,或像鬆垮的工作牛仔褲攤成一團。我不贊成過度的大師崇拜。然而仔細聽過,舊典範裏頭還是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新意。

這次的mono轉錄也以耳機細聽,保留了許多高頻的情報。那些活蹦亂跳的雜訊與空間感,就是生鮮可口的證據。

2007年8月7日 星期二

Mingus的音響亂壇(之五):Lapi的線材








今天我要不避嫌地推介好友 Lapi 的線材。大羅、彭老諸君在各自的blog上,都已經表達過他們「以聲試法」的體驗談。在此隨意擲下自己的 two cents。

年初去聽過他自家的以Micromega/JMR 的歐式組合,聲音的平衡與千金難得的「貴氣」,讓人見識到主人的龜毛的調聲之道。這位學聲樂 「愛唱歌的人」,前幾天終於把喇叭線寄了過來,與之前的訊號線得以雙璧合一。

我想用下列的CD 軟體來進一部說明Lapi 的線的特色:

Country: Last of the Breed--Willie Nelson/Merle Haggard/Ray Price,人聲, 吉他,腳踏鼓與fiddle ,都能同時「各自為政」進行,不會吵或躁。Nashville 鄉村樂的「土的糊塗」的生命力也躍躍欲現。

Blues: Muddy Water/Folk Singer 這張發燒片很多人都有吧? 吉他暫態,鼓皮的分量感與Muddy 丹田「載腹」的聲底,都足以show off Lapi 線材的高竿之處。

Jazz: Lee Morgan vol. 3, 聽第二軌Morgan 的潑辣的小號,若是中氣不足、或高頻壓抑或over-filtered 的系統,在這一定出槌。能夠鳴叫咆嘯,方能顯露這位小號手的第一個高峰時期的特色。

World: 日本北方風味的吉田兄弟,三味弦「快而不忙」 (fast-picking, but not too busy),是最難處理的部份。太慢太肥或氣質欠缺的線材,一定會出槌,Lapi 的線才不過分修飾,充分顯現急速競飆的絕妙處。

Violin Solo: Paganini Caprice no. 5, Mintz 狂飆上下行音,最能試出高頻的細節與一氣呵成的氣勢。以我之前常近距離聽小提琴練習的龜耳聽來,這樣的表現終於可以恰適再現自然樂器的質感。

最後, 美空雲雀的「川流不息」(川の流れのように) 則是要試人聲裡的感情,與弦樂群的厚度。 負面的「慢」,不相當於深度或厚實,拖住中低盤乍聽下是柔、緩,但將曲子的活力打折。如何不費力氣聽到,抖音作出有層次的表現(expression),有重量感但又不能沉重,難處就在於此。Lapi 的線在這裡,可說發揮了自己聲樂素養與擅長特異調聲之奧妙。

請給Lapi 的線至少5-6小時褒線。據製線者說,48 小時以後,應可進入最佳狀態。

有意試聽相談者,請洽楚培樂坊:
0922332995
09:00~23:00
http://blog.roodo.com/lapis/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