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 星期四

Long lost friend,Barbirolli 的馬勒第九














一次搬家時,美國郵局居然把一箱CD 弄丟了,也包括這枚西德版的馬勒第九。

不,時光要再推溯到約 20 年前,在南部一家小小的唱片行。當時的這家唱片行是可供試聽的,我被牆上這張Barbirolli 黑白反差極大的封面照所吸引。

在那之前,沒聽過任何一首Mahler 的交響曲。聽慣前衛搖滾爵士的我,直覺的偏見告訴我,馬勒這樣又臭又長的長篇大論,跟我的生命情調無關。「好高騖遠」地想直攻第九,又看在收錄時間超長的78分的情況下,請老闆放來一聽,頓時就被這獨特的聲響世界吸了進去。我甚至不知為何而感動,好像背後悶挨了一記,不知敵人在哪。

如果不是第九,我想不會在體內湧出那麼強烈的內爆(inplosion)。每個人進入古典世界的途徑各異,好像不該同一法門地要人從四季、莫札特、非室內樂聽起。個人而言,我是從Beethoven四重奏、克羅采、春之祭,和這張Mahler 第九,才無法自拔地陷入古典的世界。

這次出差,居然被我在二手店看到這張封面一模一樣的西德版的唱片(Sonopress壓片),乍時所有的糾雜記憶一併回來了。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都曾以不同版本的馬勒第九作為soundtrack。當完兵是巴畢羅里,人生第一次的苦痛是小澤征爾,,回到台灣是阿巴多新版。不過,最難忘的還是初體驗的巴畢羅里。從冒頭的豎琴獨奏與法國號的交流開始,立即有置身在劇中(in medias res) 的離世感。我沒有太強烈的壓片版本成見,但現在正在播的這張唱片,比起2088的日版和後來再版的重發片相較,,還是老版最有不誇飾,真實的、動人心魄的美 。

11 則留言:

  1. 我一直覺得Barbirolli 的馬勒作品,是讓我肅然起敬但是離我較遠的版本,
    覺得他的馬勒太肅殺蕭索,聽了令人感受到樂曲中最陰暗的一面,所以個人
    也很少聆聽他的詮釋,以免心情太過深沈,呵。

    馬勒第九是馬勒交響曲系列當中,自己比較偏愛的作品,自己也收集了一些
    版本,最近比較喜歡的版本是Abbado與BPO的演出,近幾年Abbado的作品,
    跟90年代意氣風發的表現方式差異頗大,他以一種內斂而不外放的方式詮釋
    馬勒作品,配合現場的氣氛,表現出一種淡然的離別氣氛,算是近年來的馬
    勒名演了吧。

    夏伊與大會堂的第九號的演出,我也是蠻喜愛的,相對於Abbado的內心投射於
    整個樂曲之中,個人感覺夏伊以比較中性的角度來詮釋樂曲,一種純粹展現樂
    曲本質的方式來詮釋馬勒作品。大會堂的豐潤弦樂,展現出不同於德國樂團的
    風情,而Decca的錄音,也很適切的捕捉到這些細節,也應該算是很發燒的唱片:p

    回覆刪除
  2. 肅殺蕭索, 正是馬九給我的感覺。其他馬勒都少了這樣的劇力萬鈞, 綿長推延的熱情, Barbirolli 的一號(Dutton)和四號(BBC)都還聽得到這樣的trace, 倒是EMI的五號六號相較下顯得溫吞乏力。

    相當同意mike 兄對Abbado 新版的看法, 如果Barbirolli是我目前的第一名, 那Abbado 絕對是第二了。下一位的話, 應該是Walter的維也納老mono版吧。
    希望Abbado能把其餘的馬勒全數錄完。

    回覆刪除
  3. 這張我也有哩!!我的第九初體驗是朱里尼版,而且是卡帶,可能是第一次的體驗都會讓我留下極深的印象,所以我馬勒的最愛很多都是第一次聽的那一版,第九也是,可惜我沒買到畫廊系列的版本,為什麼呢?因為當時還是學生,沒錢,不想買重複的版本,所以我把預算給了Barbirolli,沒想到是大大的愛盤耶。

    回覆刪除
  4. 這張西德版好好保存吧, 可能是會增值的傳家之寶。

    Giulini的版也不錯, 只覺得耽美歸美, 少了Babirolli的緊湊和巨大的張力。

    回覆刪除
  5. I also have this version. Barbirolli's 9th is good! Incidentally, I don't like all his other Mahler, including 6th. What about MTT's 9th? I agree that Abbada's new 9th with Berlin Phil can be ranked among one of the best versions. Other favourites include Karajan 1982's live performance. In fact, Haitink's 9th is also a fine interpretation of this symphony. I like 9th better than any other Mahler symphonies.

    回覆刪除
  6. I'm really excited to find someone who appreciates Haitink's rendition of Mahler 9th as much. As you could see from my reply above, I don't really like Barbirolli's sixth either. For me, it's underpowered and unnecessarily ponderous.

    Mahler's ninth USED to be my favorite too.
    But sometimes, it's too "heavy" and overbearing (on both body and soul)...I listen to his first more often these days.

    回覆刪除
  7. 一直忘了說,真正帶我進入古典音樂世界的也是馬勒的曲子:

    「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

    然後,為了更瞭解這是啥東東,就掉入了他的交響世界了。

    回覆刪除
  8. 能否請教一下各位對卡拉揚跟伯恩斯坦兩位指揮柏林愛樂的馬勒第九有什麼看法?

    回覆刪除
  9. Karajan 只有在別人家裏聽過, 不敢斷下結論; Bernstein, 年輕一點時很喜歡, 現階段我嫌他過度投入, 自high有些過了頭。

    Bernstein 另有個Boston Symphony 的Tanglewood (與柏林同一年)現場, 濃淡得宜的氣度, 深得我心。

    回覆刪除
  10. mingus兄;

    最近幾天我終於搞到這張唱片了,可以體會到你為何那麼迷戀這張唱片,78分鐘聽完之後,心中感覺激動不已,一種前一個世代的典範,溫暖(或許不太適切的形容詞,這種感覺很像聽到walter音樂的感覺)直通人心的詮釋,真是深得我心阿,可以排上第九號前三名的詮釋了,跟伯恩斯坦的沉溺不已的版本相比,我喜歡前者.

    回覆刪除
  11. 你收到的也是這個封面的早版嗎?

    總之, 聆樂至今, Barbirolli "大塊文章"給的衝擊和感動始終銘刻於心。
    正是, 「馬勒恆久遠, 巴比永留傳」。

    你說, 直通人心的詮釋, 或與 Walter的比較, 我覺得十分適切。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