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6日 星期四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四管齊下大尬技















由於Blue Note 1500 決定盤的特價活動,發掘了許多國際版尚未release的奇盤。由Cliff Jordan 這位芝加哥出身的領軍掛牌的片子,這次蒐到的兩張是,同為57年灌錄的Cliff Craft 和Cliff Jordan 同名專輯。

必須承認,後者是看到John Jenkins這位音色酷似Charlie Parker 的alto sax player的名字,毫不猶疑地敗入的。本人相當感冒各媒體慣用的「誰像誰相似度」等宣傳用語,但真聽過Jenkins 味道的人,一定會覺得,比起常被點到名的Lou Donaldson 或Sonny Stitt,Jenkins 他老兄才算是Bird 正格的孿生兄弟( dead-ringer)。

此片 "Cliff Jordan" 除了以上兩支sax ,還找來另外兩支管子,Lee Morgan的小號和Curtis Fuller 的伸縮號,來個四管齊放。以多數曲子偏長的狀況而言,並不會減掉太多每位高手的戲份。鋼琴手Ray Brant 就是有獨特mellow lead 的本事,不是只有在管子兵團的大陣仗裡點綴了花花綠綠,該出頭的時候還是當仁不讓。奇怪的是, 與"Cliff Craft" 僅相距六個月較為堅硬基蕊的五重奏調調相較,從第一軌到最後一軌,Cliff Jordan的樂句放鬆感與自在就是判若兩人般的不一樣。不知這與基底rhythm section的 Paul Chamber 加 Art Taylor 的支持與刺激是否有關。

本專輯真的很適合酷暑中的 Sunday evening,泡一杯單品咖啡,一併聆聽的極品 session。也不禁讓人驚嘆Blue Note (和同時期的競爭者)在五零年代後期發行的質與量上的爆發力。

在這順便透露一個小道消息:「據說」這一個日版系列,和古典音樂的義大利Memories 廠牌的某些發行一樣,是在台灣壓片的。雖說唱片上全標示著" Mtd by Toshiba-EMI in Japan"。 Well,就我細聽而言,音質事實上是相當好的。尤其以日本公司龜毛的品管,沒有必要太擔心買到的是compromise 過多的次級品。

2007年7月21日 星期六

被遺忘的 folk& blues 歷史檔案

這是多年前貪小便宜以超低價購得的怪片,加拿大出產 "The Giants of the Blues--Brownie McGhee & Sonny Terry",錄音日期與解說全無。後來經過一番調查,才知道前半張是1962年Los Angels舉辦的 " Blowin' the Fuses" 音樂會實況。

後半段更是folk and blues珍貴的一頁,40 年代的Sonny Terry, Alec Seward, Cisco Houston,加上美國民謠界的宗師Woodie Guthrie,共演描述Great Depression 時期社會底層的潦倒不繼之歌曲選集。

前半的現場氣氛熱烈,簡單的口琴與藍調吉他二重奏,藍到骨子裏的豪氣歌聲,講古式的口白,當下將我們帶到蟲鳴不絕的仲夏南方草原。試試第三軌的Walk on,並無標題所讓人聯想到的無病呻吟的"勵志",前奏前的口白,說的是沒有錢搭火車搭船,只能用雙腳體驗世界的生命基調。

後半部份的 boxed-in 錄音差強人意,不過耳朵會漸漸適應,隨即被吸入音樂中,對於社會不公不義的抗訴,old world 所投射出的人生智慧。

Martzy,海面炫目的洙沫

這是匈牙利小提琴家Martzy ,在1964年與Wand/Stuttgart Radio留下的最後一次Brahms concerto 的錄音(Memories MR2003)。該如何形容呢? 與其採用已經氾濫成災的陰性語彙,更抽象或圖象式的「海面炫目的洙沫」,或更能點到本版的神䯝。

不是每位提琴家,都要像Neveu 那樣拼命地藍焰燃燒,或是Oistrach 厚實的雍然大度。Martzy 的Szigetian approach,以高揚詠頌的持續進行式旋律,直攻音樂,不為甜美妥協。聽慢板裏,獨奏樂句絲毫無間斷,連空白都變為acoustic design的一部份,她將整個樂章唱成一大幅organic 的歌。

Martzy 在高把位的獨特「美聲」與 searing intensity,將我帶回今年夏天的南部海邊。與妻子小子,觀看金黃潮汐的那個下午。下次考慮要把I-pod 帶去,讓它成為「只是近黃昏」的場景之基底。


(Memories CD 版一時找不到封面,上圖為美國版Green Hill的LP,應該是洛陽紙貴碰不得。)

2007年7月20日 星期五

「比慢更慢」的Michelangeli 拉威爾G Major

Memories 這個義大利風衣廠牌,出現了不少超罕見的現場錄音。

說正格的,我會選擇這套錄音的原因, Michelangeli 大於Celibidache,Ravel G major 的現場魅力,又稍大於Michelangeli。對於Celi 個人較為同意英美較為持平的樂評,不會因為大師光環而把他神格化,該褒的就褒,真的過度沉溺的,即打入冷宮。

事實上,對於Michelangeli EMI 版已經十分滿意了, 但終究還是好奇睽違了三十多年後的晚年1992錄音,會彈出如何的氣象。較遠的錄音偏向「大而化之」的stereo,堂音將可能的attack 與音色略為修飾遮掩。不過,因為速度選定上的緩慢,並不會將音樂的張力過度打折。

這應該是我聽過最慢的Ravel 協奏曲了,「比慢更慢」的速度,或許是Celi 所主導的吧。影響所及,曲子失去了玩心的高盧味,爵士樂的靈動感。取而代之的,像是打太極般的綿延推展,管絃樂受到錄音不理想的拖累,無法聽到漂亮的色彩。鋼琴的部份,Michelangeli 的靈氣與高貴的音色,既便是隔著一層紗,還是掩不住閃爍著動人的光芒。大師在不少地方偶有閃失,但不會打壞整體的設計,與內斂卻耀眼的Michelangeli 之聲。

這個缺乏律動感的Ravel 好老好老,本來應該是像輕巧炫目的空中飛人表演的曲子,這邊卻有如年邁的acrobat 站在梯子的邊緣,遙望著想像著自己在馬戲團最後一次的光榮演出。

Schumann的協奏曲,採用相同的慢速,Michelangeli 卻將本曲鑲上了金碧輝煌的美,以及淨潔的Apollonian purity。Celi 與Schumann 在德奧曲目上就情投意合多了,在近17分鐘的「龜速」Allegro 中,把舒曼的哀愁、狂喜、雄辯各面都表達的淋漓盡致。兩位義大利大師在這首曲子的高度默契,帶給我意外的驚喜。

CD 2 是Beethoven的第五與Grieg 的協奏曲。前者的Michelangeli,果然令人精神一振,以力度、官能之美、以及驚人動能,主導著威風凜凜的曲子。Grieg 的1965年BBC版狂飆印象,仍記憶猶新,這個1972年的mono錄音, 最開頭少了一些氣勢,但鋼琴漸漸就追趕上來,以雄獅般的態勢,將整個曲子攫握于指間。

甚為殘念的是,這邊的錄音無法清晰再現Michelangeli 在慢處樂段的音色控制,可惜了大師在諸多Grieg 協奏曲錄音版本中最堪稱一絕的奇技。

2007年7月18日 星期三

Setback? Sit back and relax






















一再受挫的人生,重整、重生是必須的吧。

不可能像video game 一樣一直reset 的話,就讓自己放逐,放個長假。

想去的地方,有吸之不盡的清新野空氣,公路上的猛綠幾乎令人厭煩似地簇擁包圍著,可以一躍而入的溪流。

十分鐘也好....

雜緒紛亂的時期,需要像夏日這般的酷熱來中和。生命力頑強的葛藤,黑澤明《羅生門》的深幽迷宮,任何一首Brahms,武滿徹的《沙丘之女》與《他人之顏》,Offenbach 的《霍夫曼故事》,成了解決過程的重要markers。

命運之力粗糸之間,那條細得幾乎不見的微絲,有待我們去精進維持,直到下一個人生風雲的關鍵點。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錯殺忠良又一樁:Jeno Jando 巴哈鍵盤集

Jando 這一位Naxos 當家一哥,一直沒受到樂迷的青睞。在這張最新的巴哈鍵盤集之前,只收過他的平均律第一卷,和一張Bartok 而已。不久前,看到國外樂評對Jando 新出爐的巴哈,有很高的評價,加上對他的巴哈平均律的某些處理還算喜歡的情形下,便去找來這張cd。

聽過兩次後,除了對d 小調的Fantasia 的速度感覺得飛快之外,沒有特別的驚艷。直到幾天前入手了朋友Lapi 的入門訊號線,反覆檢驗過自己熟悉的cd ,得到許多新的感受時,才想到把這張打入冷宮的 Jando 找出來。

這訊號線的完整泛音結構,與crystal clear 的暫態反應,終於得以為Jando 的琴藝平反。因為這線材的鍵聯,將Jando 處理Bach 的速度對比,mosaic 般和聲的突顯( 尤其 Aria variata 變奏曲),都更忠實的反映了出來。

其中的Fantasia & Fugue BWV 904 與894 仍嫌平鋪直述,少了些 flying colors。但法國風序曲與Aria variata 的對位聲部的爬梳與律動,都充滿活力,光是這兩個曲子便值回票價了。比對 Aria variata 的同曲錄音,Gould 對主題的呈現較為柔軟迷離,為了做出與下面幾個變奏的落差,變奏曲的旋律線也刻意拉的老長。相對於Gould 的 "romantic approach",Jando 的主題端正莊嚴且作出漸慢的處理,變奏群的並置少了Gould 那種神經質的衝突感,但古典明晰的肌理,與節奏的crisp 與 spritefulness,也不失為另一種直攻法詮釋的可能。

至於Lapi 線材的其他效應,我想再多給些時間觀察。也等他的喇叭線一併到位之後,再來詳細報告。

2007年7月8日 星期日

新入手Rabin 入耳入心記

昨天入手的新出土的Tahra Rabin 錄音,讓我思考許多攸關音樂、音響,、天才的敘事學問題。

在捷運上,照慣例將包裝上的diapason D'OR 貼紙撕起來,再重新貼上cd。先讀了唱片的解說, 對這位提琴手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其中對藥物的依賴、與音樂生涯的諸多起起落落,不由令人想到爵士sax player Art Pepper 。一直不斷被recycled的「天才」的敘事學的魅力,就在於此。我們對某些藝術家的迷人「故事」,總是無力抗拒,也總是被這些「本事」(biographical info) 矇蔽阻礙了我們對其音樂本身的認知。這也是 「印象式批評」最容易引用抄襲所落入的巢臼。

在某些東西方的美學系統裡,遇到文字無法言傳的瓶頸時,往往使用「天才」(genius) 或「崇高」(sublime)來呼嚨過去。

對Rabin 等prodigy 的評價,多用「小時了了」、「神童的自然瓶頸」的迷思,來任性斷論他藝術上的限制,並鐵口直斷地咬定「如果他多受點苦難, 多充實些人文素養, 他的藝術境界將會如何如何」等等。

誰說藝術只有Arrau, Richter, Furtwangler, Backhaus 這單一種「哲人型」的樣式? 更何況,論述上述這些大師的文字,也藏有許多似是而非的謬論。音樂長久以來充斥被哲學化的美學,被種種故事神話所綁架吞噬,才是人文音樂界最深沉的悲哀。

回到這套cd 本身,對許多樂迷們來說,主菜應是第一張的協奏曲部份。先談Rabin 沒進錄音室錄過的兩闕作品:Lalo 的西班牙交響曲rondo,或許不如Heifetz 的凌厲奔放,其華美沉思的樂段皆遊刃有餘。筆者好奇的Brahms 終樂章,也沒令人失望,慷慨激昂,樂念緊湊而一路到底,音樂線條也比起前面的Lalo 來的肥厚飽滿及大器。

Tahra的製作人,應是刻意把Mendelssohn的第三樂章排在最後壓軸。這個樂章的表現,充分showcase 了Rabin 藝術的最完美部分,硬是比EMI studio 版的匠氣平板比了下去,Brahms與Mendelssohn 這兩段的錄音也居同片之冠。

第二張是Telephone Hour 廣播錄音,集結了以管弦樂伴奏的小品。Rabin 與Perlman 與Zukerman 師承的Galamian 學派特色,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的(not everyone's cup of tea)。肥厚寬裕的抖音,美聲與運弓技巧精湛的兼顧。

音響特質上,這樣的感官上的風格十分討好,也能showoff 器材的厚度,高音明亮燦爛,中音域飽滿,抖音的表現多元,這也足以解釋Rabin 在台灣音樂音響界具有 cult status 的一大原因。另一面來看,也必須思考像Szigeti 另一類「反美聲」的典範。

Rabin 身為 Galamian「最好的學生」,真的只有技巧的完美? 倒也未必,尤其是浪漫後期的Bruch, Glazunov, 以及小品,Rabin 都以他的全力投入的熱情,強化深化了這些曲子的內涵與張力。

這些小品一口氣聽過後,有這樣的感覺:Rabin 特調的musical bonbon,有如Movenpick 的sorbet 一樣,如果一次節制地享受個兩三首,,絕對是人間美味。尤其是自十軌Chopin 夜曲以降的錄音,都有很高的水準,也都比起EMI 版多了 intensity 與 spur-of-the-moment excitement。

我很想聽到Rabin 的Beethoven, Brahms 與Prokofiev 第二, Saint Saens第三等協奏曲。事實上,這些曲子都曾經有過廣播等非正式音源的檔案,希望這些曲子有重見天日的一天。

昨天晚上,第一次聽這套錄音時,沒特別的感覺,特別對部份錄音的粗糙不是太滿意。今天兩度溫習的結果恰與昨天相反,在錄音表面的「不足」前提下,聽到了較完整的信息與這套錄音的可貴。被轉化或run-in的,是我的腦子、我的音響、還是我的空間? 哪個listener 才是真正的我? 哪個聽感,較接近 Rabin這位藝術家的真正面貌?

比起決定性的碑文式權威樂評( criticism set in stone),我選擇接受矛盾,今昨相異,與這兩極之間的所有可能。

2007年7月2日 星期一

我要大冰塊














酷暑,每天好像被太陽追到無路可逃的夸父。

這個時候,不特別想要音樂,而想擁抱一片大冰塊。

如果是酷派 jazz,Pollini 的鋼琴,Sibelius的四號交響曲,有些缺乏想像力。

Progressive jazz, 武滿徹, 或安部公房, Beethoven op. 109, Phillip Glass,會使神經更加繃緊,被壓迫的感官更趨強銳。冰涼的飲料或啤酒,也只是afterburner,喝完只會更飢渴....
(被可怕刺膚的陽光,和停不了的冷房排出的熱氣搞得Mingus胡言亂語起來了....)

現在的背景是Nat 演奏的Beethoven c 小調32首變奏WoO80,加上磯磯嘎嘎電風扇的噪音。

你/妳的音樂大冰塊是什麼?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