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Imagetrack

音樂似乎常是附屬於經驗事件或視覺的背景,soundtrack 般,膠卷邊緣的存在。

反轉過來,某些時刻,音樂變成主體,畫面變成是依附音樂的 image track。

剛剛神遊在 Milstein 的 Brahms violin concerto 的裝飾奏結尾,樂團緩緩甦醒起身。低頭一看,寄居蟹豆腐君繞了一大圈,懷抱一整粒玉米,啃著,撕成碎塊,慢條斯理。

這個時刻,做為背景的 image track ,搭上了音樂隆起的 「主畫面」。

生命的某個信息刺點, 將我充滿,泫然欲泣。

3 則留言:

  1. 想了半天,還是手癢想回。

    這篇如此靜然安好,回覆真是罪過。
    況且我的問題又如此平凡,真是罪加一等…

    只是想問Mingus兄,當時放的是哪張唱片?
    曾經迷過Milstein一陣子,手邊居然有他5張Brahms Violin Concerto.想要偷偷複製這種感動,卻有點手足無措…

    Tahra- Sabata + NYPO
    DG- Jochum + VPO
    EMI- Steinberg + PSO
    EMI- Fistoulari + PO
    M&A- Kertesz + ORTF
    ...苦惱啊…

    最近因工作關係
    常聽Karajan+Ferras的第二樂章
    每每聽到Oboe獨奏後、樂團進入的寧靜瞬間
    那種管絃蓄勢待發的凝聚感
    就也相當吁嘆

    回覆刪除
  2. 當晚聽的,是剛從老家運來的Capitol 6cd 套裝(EMI) 裏的 Fistoulari + Philharmonia 這一張。

    「曾經迷過Milstein」,現在有所改變了?哈。

    最近也相當喜歡 Ferras,剛一起運來的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EMI),非常有特色的秀逸琴音與今日猶新的貝多芬典式。

    你既開了頭,勸君更進一杯酒。Ferrras 1954年 的Brahms concerto,還有一個與Vienna Phil/Schuricht的版(Testament廠)。日本Book-off ,500 日元一枚撿來的。

    本來有些擔心mono的錄音,錄音較舊的此版,樂團或小提琴琴音聲底卻更凝聚。DG 的迴音較大。

    跟十年後 DG Karajan 版較之,Ferras 速度快板稍慢、慢板稍快,樂句的連結轉折更自然,也較放鬆恣意。(也許是不用配合Karajan 的間歇油門與任性刻意的長緩坡。)

    VPO 的黃金圓熟,也比勇猛強勢的 Berliner 更能為Ferras 鋪好圓熟卻不厚重的光蘊。

    21歲的 Ferras 自由呼吸的感覺,在 Adagio 裏真是青春無敵。
    版主回覆:(2013-12-16 23:44:36)

    回覆刪除
  3. 曾經迷過,一大原因是當年對小提琴的曲目認識尚不深,品味不夠廣,在有限的曲目中,喜歡他拿捏的分寸與音色。
    另一大原因也許是因為讀了他的那本回憶錄吧!(從俄國到西方:米爾斯坦音樂回憶錄)
    現在仍欣賞Milstein的典雅氣息,只是更喜歡挖掘不同的可能性。當然,時不時還是會回到溫雅口吻的Milstein,因為可以找到安定感與值得欣賞的美感。

    Ferras的音色濃郁,(我會說像醬油那種「厚」,台語講法),音色非常之華美,有時甚至會顯得暗而鬱,因此秀逸之謂當在分句氣質?
    若然,與Schuricht合作的版本便是如此解釋。而自由呼吸之形容,真是貼切之極。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