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

緊急通告:Rachmaninov 新片


今天是Rachmaninov 的生日,他的冥誕也在三月底剛過 70 周年。

各大小古典廠牌,不約而同地,將在年底前發行一些讓人驚豔的錄音。

歷史錄音部份:

Testament 廠:這個知名英國歷史錄音廠牌,經由拉氏經紀人Charles Ellis 的遺孀,找到除了與費城管弦樂團之外的Rachmaninov 自彈的鋼琴協奏曲2, 3 號錄音,是作曲家在1910年代末期蘇聯時期的音樂會側錄,據說電氣錄音的母帶保持的相當好。透過Testament 細心的轉錄,將帶起革命性的新解效應,讓我們能夠領略到拉氏在還沒移民美國之前、全球化前的老俄羅斯情韻。

Sony/Columbia:去年聖誕節前後,Sony 在 Glenn Gould 凌亂的自家收藏裏,無意發現到一卷珍奇的母帶。這是Gould 死前三年,在製作廣播系列「俄國鋼琴作曲家系列」,所留下的Rachmanino op. 32 前奏曲錄音。雖然只有區區的五曲,Sony 會附上原廣播錄音的精華,加上母帶膠卷造型的豪華精裝版來發行。這個歷史錄音的出土,打破了Gould 死硬反浪漫派的神話,也讓我們好奇Gould 會如何處理俄國的憂鬱氣質,以及他間歇的短氣哼聲會如何「對位化」拉式的長旋律。

Indésens:這個法國小廠,端出全法式的Rachmaninov 風情,分別將 Lefebure, Darre 等女鋼琴家的罕見拉氏錄音集結成 2cd 的選輯。其中Lefebure 與 Orchestre Romantique et Comique 合作的 Paganini Rhapsody ,以異常速度的17分鐘內演完。這套唱片,預料將會掀起國內法派與非法派的一堆論爭,例如「法系正確錄音 vs. 加料」,或是唯有傳奇法國女鋼琴家才能夠原真再現「真正拉赫曼尼洛夫」的陰柔真髓等等。

新錄音部份:

DG: 經過長期的遊說,Pollini 終於答應灌錄他的音樂會曲目中從未出現過的 Rachmaninov,他與年邁的 Abbado 和柏林愛樂,已悄悄錄下了第四號協奏曲,補白是一些音畫練習曲。據說 Pollini 願意挑戰此曲目的原因,是受到恩師 Michelangeli EMI 同曲舊經典唱片的啟示,他希望能趁自己的技巧還沒完全退化之前,與老大師的傳奇錄音有一決高下的機會。他的阿波羅現代主義,是否會凌駕 Michelangeli 的冷冽典範,為這張讓人耳目一新的唱片引爆了耳語話題。

LES SIÈCLES LIVE: 法國指揮新銳 François-Xavier Roth 所帶領的古樂器天團 Les Siècles,在挑戰過 Liszt 管弦樂曲、Stravinsky 火鳥之後,開始灌錄起 Rachmaninov 的交響曲集。這份錄音的樂器(尤其是罕見的整套前蘇聯銅管),全都來自猶裔俄籍的銀行大亨 Aaron Nevler 的私人收藏。個人非常好奇,這張首部曲的Rachmaninov 第二號交響曲,當中的舊琴無抖音弦樂會如何地如泣如訴,古銅管的蠻橫爆發聲響,會如何改變我們對這首「超浪漫」(ultra-Romantic)交響曲的老舊過時瞭解。

大家最想入手的,是哪幾張唱片呢?在今天,又會怎樣來紀念你所愛的 Rachmaninov?

2013年3月27日 星期三

錯誤的美麗


這張 Paul O'Dette 的 dall'Aquila 魯特琴專輯,錄音小有問題。但它的問題,也正是它的美麗所在。

先在電車上翻閱解說時,發現O'Dette 特別對錄音場地的一換再換,交待了一連串的故事。因為2009 年大地震的緣故,Marco dall'Aquila 的故鄉 Aquila 這個文藝復興之城的遺跡毀了一大半,本來O'Dette 與製作人執意在此地錄音,未能如願。之後,他們找到了南邊45公里之外的 Capestrano 城的中世紀教堂,然而這個教堂也受到結構的毀損,到了必須立即動工修復的狀態。最後,Capestrano 市長特別找到另一個教堂 Castello Piccolomini 裏錄音。

實際聽來,這張唱片與最近 Harmonia Mundi 力求清晰、中近拾音之聲有所不同。此教堂空間太多的殘響,非常不利聲部對位清晰交織,以及再現琴本身音色的獨特之處。O'Dette 賣力梳理聲部的獨立的掙扎痕跡,清楚可聞。

(有別於之前談過的 Lynda Sayce 那張"Travels with my lute" 專輯的同室貼身感,這張 dall'Aquila,把聽者推退到回響波波交替的遠處。)

只是,音樂對我而言,必須要看個別層面,有沒有其他動人之處。我不喜總分,或平均分數,只要有一兩項刺點,取悅到我的心靈或感官,正中下懷,就足夠了。

在稍擾人的殘響,與音色的情報短缺之外,我感覺到的,是「這個場地聲響,加上這個曲子、樂手」共織出來的氣度之美。

來自Aquila 城的 Marco (ca. 1480-1544),是十七世紀法國 style brisé 風格的先行者,其中「橫向(旋律) 擬製直向(和弦)」的作法,已經相當嫻熟,也不像一般的中世紀音樂那麼拘謹。不管是較為隨興的、旋律動止自在的早期,或是較超技對位的晚期,Marco 總有種雕刻時間的寬大爽朗。思想起一百年後「懷憂短氣」法國魯特琴傳統,他站在「納蘊長氣」的另一方。

聲部的對息,個別音粒的行進感,雖然受到妥協。長呼吸拉出的情感、靜逸,在這個古教堂,卻如風中生轉的雲彩,源源不絕。

聽著聽著,窗外突落起雨來。魯特琴抗奏外頭的雨聲,刷刷鉦鉦。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夢與畫

(一)又一個星期天的夜晚。

許久未更新,公事的種種把心磨得老薄,無閒緻吟風詠樂。

再來,思緒雖無間斷,但多雜而零碎。像昨晚夢裏,自己身在南非(到最後最後才知道的),夢中卻一點想不起置身何處。「之前是在澳洲的,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哪裏呢?」唯一記得的,是巴士行進在幾近高入雲霄的公路上,斷掉的公路像活動鷹架般交叉接行,司機自然精準地從一條公路的盡頭,開接下橫甩迎面而來的另一條路。

「就快到了吧。」

(二)Byron Janis 的RCA Complete Album Collection 全集(11CDs+1DVD),一發行就去找了來。最近的大盒裝,大多數拼命要把CD的長度填滿,這個全集反當道而行,居然每張都原封不動照原始LP發行來製作,許多片在30分鐘左右,第11張的bonus,複製了Janis 最早的78轉唱片(1947年錄音),只有15分鐘左右。我並不反對這樣同時販賣原初設計與懷舊的感覺,但看過曲目編排後,留下兩個謎團。第一,為何有完全一樣的錄音,只是不同封面(前後版)的重複(duplication)?Janis 與Reiner 在芝加哥的錄音,Rachmaninov 的一號協奏曲,Liszt 的《死亡之舞》,被重複收錄在第九與第十片裏。因為Matrix 編號與錄音日期是完全相同的,應該並非mono, stereo 或是不同時期壓片,換句話說,並沒有差異。無謂收了兩次的意義不明。

第二,更不解的,既說是complete album collection,保持原來專輯長度,Janis Plays Chopin 的那一張,居然砍掉了原LP發行中的第6軌,D大調夜曲op.27/2。解說中只提到刪掉此曲,並沒有交待原因為何。目前的臆測,或許是在世的鋼琴家不滿意,堅持不准發行吧。

這套唱片並不貴,大概1000塊出頭。個人覺得有其價值,稀罕的,是DVD中對於Janis 生平的介紹,難找的Chopin,Beethoven 奏鳴曲Gershwin 藍色狂想曲錄音,以及與Mercury 發行不同年代的《展覽會之畫》。其中的牛肉,應該是當中的Chopin,以及協奏曲目,Schumann,Liszt,Rachmaninov。

內行的樂友,應該非常期待他 1990年代末在 EMI 復出的那兩張以蕭邦為主唱片的再版吧。可惜我只收到一張"True Romantic"。他的列寧格勒現場錄音(不知是否是Melodyia 發行的1960年唱片),本預計去年夏天要發行CD,落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最近剛過世的 Cliburn,由於冷戰時期攻陷柴可夫斯基大賽,加上他成立長達50年的鋼琴大賽之雙重加持,光環大過年紀稍長六歲的 Janis。Janis 的超技級數絕對不在話下,他的「歌唱的線條造景」與「可以狂氣,可以自省低迴」上,讓我偏愛他多一點。

這些特質,讓他在此之前從未發行的RCA 版《展覽會之畫》(1958年),成為我的首選。這首曲子,對我而言,真是難。不能過度神經質瘋狂 (Horowitz),或理性控抑 (Brendel),一條彎腸通到底,歷盡起伏褶皺的同時,貫穿的是同一口氣息。還要有的,是一種緬懷舊路,未失序卻步伐不安,以及穿越浮光掠影不殊風景的膠卷感。

Janis 這一口氣,好長。對應 Moussorgsky 剪輯的速度與間隔,他完整抓到了畫面、系列串連與情感的綿延。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