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for she hath broke the lute to me


大部分的當代魯特琴名家,像搖滾吉他手一樣,多是男人的天下。Elizabeth Kenny 和 Lynda Sayce,兩位英國的女魯特琴手獨樹一格,各有千秋。

Elizabeth Kenny 除了與the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和Les Arts Florissants 等團的合作之外,也在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和 Southhampton 大學的表演系任教。

上個月去找阿聞兄之前幾天,剛好集中聽她的兩張Hyperion 專輯:舊作"English Lute Songs" 和2009年的"Flying Horse: Music From the ML Lutebook"。無巧不成書的是,見到阿聞兄時,他送了我一張2010年她與女古笛手Pamela Thorby 合作的「夜鶯與蝴蝶」(Linn Records),難得的緣份,讓我感覺如獲至寶。

肯尼小姐的風格十分「中性」,收放乾淨俐落,不搞甜蜜弄姿,像是女劍俠般的存在。作為「伴奏」時,與 treble 音域的古笛和假聲男高音的配合,相當細膩,同時自己劃出可以表現的空間。17世紀出現的獨奏"Music From the ML Lutebook", 像另一部 Jane Pickeringe 選輯,是女性為當時女性演奏者海選的魯特琴輯,有其歷史意義,也透露出斟選者的體味。對偏好獨奏的我,自然特別過癮。和古笛共演的法國巴洛克曲目,亦如實凸顯了優雅與垂頭的法國「古典」雙面性。特別是 Visee 作品 Passacaille,這個演奏硬是多了些恣肆明快的氣度。

Lynda Sayce 是Jakob Lindberg 與 Nigel North 的學生,曾寫過雙頭龍樂器 theorbo 歷史的專書 。也和 the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e King's Consort, 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等團合作過。

賽媞小姐異常感性,親近彷彿是暗夜中兩尺近的婉婉同室告白。她在the Gift of Music 廠的獨奏曲目,都流露出這樣的溫情主義。這樣的藝風,加上錄音上的整個小房間的「近身感」,害我只能挨著她臉前聽她字句婉婉低訴。

她的唱片 "Travels with My Lute",收集了文藝復興四個魯特琴音樂重鎮國義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的音樂,並用了三種琴來表現不同國度的氛圍、音色和表現差異。視覺上,封面畫中女琴手裸足注弦的不設防感覺,與音樂搭貼得緊密。

一懍然,一感性,有得雙姝夏夜共遊的我,是幸福不過的。



3 則留言:

  1. 相當引人遐思的一篇文章。

    回覆刪除
  2. 哈哈,害我大笑好幾聲。

    女性與魯特琴除了給男人遐思之外,也是個重要藝術主題。

    同樣來自十七世紀,Vermeer 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因小說與電影非常出名,其實他的"Woman with a lute"的構圖、眼神、動線與音樂空間佈置,更有想像空間。

    回覆刪除
  3. 假如沒意外,九月底會去拜訪一下這位彈琴的老師。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