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3日 星期三
2012 MidsommerBarok Copenhagen
剛收到活動承辦人 Michael Hemmingsen 先生的一封電子郵件,告知今年的節目單。可能是丹麥北國對於我們太遙遠,雖然這個國家贊助、社區全力熱情投入的國際性音樂節辦得有聲有色,去年只有我一個東方人去聽。
Hemmingsen 先生非常希望在哥本哈根看到更多世界各地的音樂迷的造訪,尤其是台灣或華文圈的古樂迷。
活動的重頭戲,仍是兩大古樂團體:Arte Dei Suonatori (作品常見BIS 與Alpha 廠),以及 Paul Hiller 的聲樂團體 Theater of Voices。但是,今年還加上更讓人流口水的陣容。音樂節的首頁如下:Midsommerbarok
去年的古笛手 Alexis Kossenko,除了擔任一些巴洛克協奏曲目的獨奏外,還會率領自己的團體Les Ambassadeurs 演出Telemann的「巴黎四重奏」。其他精華場次還包括:
Arte Dei Suonatori 的Bach, Vivaldi 協奏曲(BIS 剛發了此團的Vivaldi 新片!)
Bjarte Eike的巴洛克古小提琴音樂會,集中在1600年代的英國曲目(錄音作品可見 ECM, Chandos, Harmonia Mundi, CPO, BIS)
Eero Palviainen 的魯特琴獨奏會:從 Kapsberger 到 J.S. Bach(錄音作品可見 Chandos, BIS, Ondine)
Bolette Roed的J. G. Graun 與 Chr. Graupner古笛協奏曲之夜。
英國巴洛克歌劇經典 Henry Purcell 的 “The Fairy Queen”(仙后)。
最後一天壓軸的是 J. S. Bach的 A 大調彌撒 BWV 234。
哥本哈根,是一個有情美麗的城市,夏天天氣特別怡人,音樂會所在的Freiderikberg 區,更是個非常適合安靜放空,美食,與聽樂的市內桃源。市中心的 Tivoli 美聲音樂廳,即便是夏天,也會有其他的音樂會檔期可以一併規劃。去年我就看到一場難忘的音樂會:女高音Elina Garanca 與她指揮丈夫Chichon的合作的gala concert。
如果樂友們今年夏天有規劃前往歐洲的行程,千萬不要錯過這個精緻動人的夏日巴洛克饗宴。
(下圖為玉樹臨風的音樂節承辦人Michael Hemmingsen,以及去年一些音樂會剪影。)
(照片數張已遺失)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for she hath broke the lute to me
Elizabeth Kenny 除了與the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和Les Arts Florissants 等團的合作之外,也在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和 Southhampton 大學的表演系任教。
上個月去找阿聞兄之前幾天,剛好集中聽她的兩張Hyperion 專輯:舊作"English Lute Songs" 和2009年的"Flying Horse: Music From the ML Lutebook"。無巧不成書的是,見到阿聞兄時,他送了我一張2010年她與女古笛手Pamela Thorby 合作的「夜鶯與蝴蝶」(Linn Records),難得的緣份,讓我感覺如獲至寶。
肯尼小姐的風格十分「中性」,收放乾淨俐落,不搞甜蜜弄姿,像是女劍俠般的存在。作為「伴奏」時,與 treble 音域的古笛和假聲男高音的配合,相當細膩,同時自己劃出可以表現的空間。17世紀出現的獨奏"Music From the ML Lutebook", 像另一部 Jane Pickeringe 選輯,是女性為當時女性演奏者海選的魯特琴輯,有其歷史意義,也透露出斟選者的體味。對偏好獨奏的我,自然特別過癮。和古笛共演的法國巴洛克曲目,亦如實凸顯了優雅與垂頭的法國「古典」雙面性。特別是 Visee 作品 Passacaille,這個演奏硬是多了些恣肆明快的氣度。
Lynda Sayce 是Jakob Lindberg 與 Nigel North 的學生,曾寫過雙頭龍樂器 theorbo 歷史的專書 。也和 the Orchestra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The King's Consort, the Academy of Ancient Music 等團合作過。
賽媞小姐異常感性,親近彷彿是暗夜中兩尺近的婉婉同室告白。她在the Gift of Music 廠的獨奏曲目,都流露出這樣的溫情主義。這樣的藝風,加上錄音上的整個小房間的「近身感」,害我只能挨著她臉前聽她字句婉婉低訴。
她的唱片 "Travels with My Lute",收集了文藝復興四個魯特琴音樂重鎮國義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的音樂,並用了三種琴來表現不同國度的氛圍、音色和表現差異。視覺上,封面畫中女琴手裸足注弦的不設防感覺,與音樂搭貼得緊密。
一懍然,一感性,有得雙姝夏夜共遊的我,是幸福不過的。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Just old-fashioned notes!"
出身瑞士,歸化美國的 Bloch 這首第一號 Concerto Grosso,是我的美國夢的一部分,也是新古典主義與巴洛克音樂想像混交的合成作。
在許多層面上,1925年首演的此曲顯得「中庸保守」。相較之下,Stravinsky 的古典主義,有著更優雅與精妙前進的和聲細節;Schnittke 的concerto grosso 更為自由,古典加電吉他與噪音配置的拼湊風;Bloch 自身,也還有更直接崇拜猶太風的作品。我喜歡這首曲子的每個樂章主導的大膽節奏,與直接無諱的「不夠現代無調」語彙。
在此曲1920年代的時空,所有層面的保守,縮到一個框架,這框架本身卻有強烈的「願意直射出情感」的誠意。仿巴洛克風的曲式,又hold 住各樂章中情感的流竄,不至於成為氾濫的宣洩。不管你喜不喜歡各方不討好的「折衷」,置於現代主義的無感情主義作品,這作品是一顆顆飽滿濃厚的墨點,有墨點重量的旋律被包裹在現代的和聲裏。
喜歡古樂的我,排拒激情,卻非寡情的人。在音樂裏沒有納入「感情」或直率的「熱情」,並無法接受的。我追求能量,不見得要是大江大海的 Wagner 或Mahler,可能只要細微的電池如魯特琴的能量。
如果容器剛好,電流能量剛好,觸到身體對的地方,振動出來的情感,其實是強烈澎湃,讓人無法自已的。
用大量的彈藥掃射攻擊,打中是會打中,但也虛擲了許多無謂的鋪陳與子彈,是能量及空間、時間的浪費。對作品是,對閱聽者也是。Mahler 或村上春樹裏頭較多贅詞的作品,常給我這樣的想法。
精準且經濟無浪費地命中少數幾個點,只在紅心點完整出血,或在穴道上震出全身的漣漪,是我嚮往的美學。
Bloch 在克里夫蘭音樂院樂團的學生們,本來對於古老形式是否能表達現代音樂有所疑慮。當作曲家發現學生帶著熱情投入這個曲子的時候,他說:「現在你們覺得怎樣?它有的只是老掉牙的音符罷了!」(“What do you think now? It has just old-fashioned notes!”)
附上的Youtube 音樂,是我覺得最直觀有力不假優雅的Hanson 版,後頭還有其他的樂章,有興趣的朋友,可感受它們直觀的魅力。
https://youtu.be/-TgbMgZc9K0
訂閱:
文章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