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

歷史管風琴大拼盤

「Marie-Claire Alain Bach erato」的圖片搜尋結果

現代管風琴,透過科技、電力與電腦化的進步,獲得更透明、更具穿透力、反應超敏捷、「快、狠、準」的 tone production。不過,機械式的歷史老琴,若是修復良好,會有更自然起伏,人類管氣呼吸般、具有特殊聲音印記的美聲。稍慢、溫軟、和古色古香的 slow life 感覺,像是躺在大貓的溫暖皮囊上,可以很舒服地享受。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些德國歷史風琴的好錄音。

1. Marie-Claire Alain 的第三度 Bach 風琴全集,1985年至93年數位錄音(Erato/Warner,14cds,今年四月剛在歐陸重發)。

雍容但內功深厚的阿蘭奶奶,總共留下四次的Bach projects,全數都在Erato 廠,採用的風琴都不一樣。1950 年中,用的是巴黎的風琴;第一次全集,1959年到1966年左右,用的是丹麥境內的後巴洛克風琴;台灣現在最容易買到的是第二次,1970年晚期,使用修復良善的後巴洛克風琴。第三也是最後一次全集,是以舊東德歷史舊風琴為主軸、荷蘭與少數法國風琴為輔 (the Martinikerk, Groningen; Grote Sint Laurenskerk, Alkmaar; Freiberger Dom; St Georgenkirche, Rötha; Église Saint-Martin de Masevaux; St Bavokerk, Haarlem; Jakobijnerkerk, Leeuwarden; Aa-kerk, Groningen; Stiftskirche Grauhof, Goslar) 的數位錄音。

尤其置於80年代末90年代初,舊東德解體前後的時空,此地區一些不見天日的舊琴終於可以公開,被西方世界所聽見。Alain 的技藝,此地域精細修復,巴哈自身非常熟悉的傳統風琴之聲,加上更優異的錄音優勢,是這套唱片的最大魅力。曲目的編排上也有其特色,揚棄了作品編號的流水帳作法,採用了主題與曲式風格的專輯設定,讓每張唱片掌握特定的情緒氛圍。 2. 巴哈時代Silbermann 琴系列:Silbermann 可說是巴洛克晚期德國Saxon 地區製琴的超大咖名家,在法國學藝,他的琴結合了法式 (如錫管的材料特質、較「保守的」音調色彩幅度 )、德式 (如適合對位表現的音色量感分佈,鐘琴之音栓配度 [registration] 等)之風,塑造出動靜皆宜,兼具銀鈴般平順柔美與雄渾沉著氣勢之聲。

「silberman Bach berlin classics set」的圖片搜尋結果

a. 東德時期,動用十位風琴手灌錄此地區內保存良好的Silbermann 琴,"Bach on Silbermann" 的全集(Berlin Classics,15cds,見上圖)。

b. 2003年,紀念Silbermann 三百年的錄音計畫 (Querstand,共 8 集,高價,可網購)。以地域為主題的大展,只用了所有現存現況特優的Silbermann 琴,曲目不限Bach,但是全數來自與Silbermann 有淵源的德國作曲家,如 Kuhnau, Krebs, Pachelbel 等人。解說非常的詳盡,包括圖片、每部琴的規格特色、所有的音栓目錄、保存現狀等等,根本是Silbermann 琴的有聲百科。


「sachsen capriccio cd」的圖片搜尋結果

3. Saxon 地區八個城市的歷史風琴導覽,全數於1991 年錄製 (Capriccio 廠,4cd),司琴的是三十年間為科隆德國廣播撰稿兼錄製《德國風琴製造史》節目的Wilhelm Krumbach 。東德被統一開放後,終於可把中德Saxon 這一塊的風琴納入版圖,也算是歷史的一個碎片補足。這套唱片,便選自這部「風琴史大河廣播劇」節目第二部「後東德」的錄音。

Saxon 此地的風琴傳統悠久,加上歷史上與皇室的關係密切,對於風琴的管理與繕修極為挑剔,即便在舊東德時期亦如是,當時的政治文化部同樣致力保存舊風琴的純正風格。

在台灣,喜歡管風琴音樂的人不多,即便是喜歡 Bach 與巴洛克音樂的朋友。或許與「教堂神聖之聲」的嚴肅刻板印象有關,跟親炙現場機會之少,跟音響難以再現的問題也有關。即便不出國到歐美,除了國家音樂廳有推廣音樂會,你家不遠的教堂禮拜時也是接觸的良機。製造些相親般的當面親密接觸後,再以唱片為輔(不一定需要一大套),或是可以放手嘗試的一途。


4 則留言:

  1. 當真是有求必應。感謝施主大德。

    喜歡管風琴的人不多喔?
    我以為這種樂器是聽過會馬上喜歡上的樂器
    其他鍵盤樂器都相形失色不少哩
    尤其巴哈作品
    管風琴演奏的巴哈鍵盤曲充滿無法言喻的美感
    我甚至覺得說不定巴哈就是為管風琴寫的
    只是沒明講而已

    至於教堂禮拜
    台灣的教堂配有管風琴的不多喔
    多數都以風琴代替
    可能限於經費
    本地天主教人口也沒有那麼多
    天主教文化也沒那麼深入

    以上

    回覆刪除
  2. 嘿,捧遊,你果然聞味而來。

    以Bach 而言,我的主觀判斷,你喜歡Alain的機率要大過Berlin Classics 那套多。

    感謝你的補充,我並非基督徒,不知道其中的蹊蹺。之前在美國,非天主教堂一樣配有管風琴的,多到不行。

    巴哈有許多專為管風琴的聲響特質而寫的曲,而且,即便不是的一些曲子(甚至是非鍵盤樂的、室內樂或協奏曲中的聲部關係),用管風琴來彈也沒有違和感(例如郭德堡變奏曲)。畢竟他一大部分的腦,是用管風琴上的對位特質在思考。

    我不知管風琴是否為「聽過會馬上喜歡上的樂器」,不過能直接聽過好的現場,一見鍾情的機會大很多。

    回覆刪除
  3. 管風琴這樂器超難,跟音響要擺在好空間依樣。

    多年前還熱中歐洲旅行時,每到一地,我一訂到教堂去聽管風琴演奏,有一回,在荷蘭小鎮,聽到有人彈mozart,我全身可以起雞皮疙瘩的,後來才知道自己見識淺薄,莫扎特還真的彈過那架琴。

    在維也納的史蒂芬教堂,我也跑去聽,一進去,覺得那音樂真是可以用神聖來形容,我還跟內人講,你聽,這管風琴聲音多棒,但是一回兒後,我才發現,那在擺在右邊角落的一架不過一個人多一點高的小小管風琴在發聲。但是,說真的,除了沒有低音管按摩之外,那聲音打到頂上在傳下來,一樣夠感動的。不過,意圖展示自己見識身後一下子就被用不好意思所取代。但是,可見那教堂的結構才是重點。

    雖知,音響不可能,但是遇到好的管風琴錄音,我還是忍不住會買看看,一次次的失望後,總算有那麼一張還可以的,放給您聽過了。

    回覆刪除
  4. 的確真難。尤其要有那種「全世界在飆雨,卻無處可逃」那種感覺。

    並非音壓夠高、低音夠低,就能做得到的。具魔力的色彩分配的開放感,五臟六腑也隨之撼動,但絲毫不覺反胃。

    「教堂的結構才是重點」,完全沒錯!管風琴的設計與size 固然重要,不過那只是一件樂器,還要加上教堂這一件容器/樂器。

    明天會打個電話給你。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