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多了早期鍵盤或魯特琴的古樂器樂曲的洗禮 (以及洗腦?),越發覺得制式化後的現代鋼琴與吉他的聲響,極為單調,了無變化生氣。
端出一些較著名的 lute 大師與曲目菜色,供有朝迷上古琴般著迷此類撥奏樂器的朋友,按圖索驥。
德裔魯特琴家 Konrad Junghanel (b. 1953) 的錄音,散見DHM(巴哈魯特琴全集、法國十七世紀精選、德國Reusner 組曲)、Accent (Bach與 Weiss 幾張精選輯)。可惜早已轉攻聲樂指揮,領導 Cantus Cölln,在 Harmonia Mundi 的錄音值得 early music 的聲樂迷注目。
Junghanel 的魯特琴演奏方面,尤其是同鄉 Weiss 的作品,不能不聽他節制中懍然的神韻。正派剛直莊重,裝飾音或彈性速度都較平實,一派俐落爽朗。此君的錄音可能是 lute 高手中,唯一適逢黑膠盛期的一位,獨奏樂器在膠界總是洛陽紙貴,但應該只限提琴鋼琴類,愛膠人可以盡興收集。
英國的魯特琴手 Nigel North (b. 1954) 自然不用多介紹,他與Andrew Manze 的Romanesca,不管詮釋上是否合君意,都是古樂室內樂重要里程碑。在魯特琴獨奏部份,內省、音色偏甜美溫潤,轉折處作工非常細膩 (sweet-toned with subtle inflections)。如上篇文所言,特別對 Dowland 的氣質。
生於馬德里的 José Miguel Moreno ,是個人特別私淑的味道,不追求清脆乾淨的斷句,可能與他使用的樂器音色也有關,不那麼明亮尖細,而是帶著呢喃纏綿的尾韻。在自己協同創立的Glossa 廠的西班牙巴洛克曲目,尤其是 Sanz 與 Milan 那兩張不應錯過。
大力推薦最近 Glossa 再發他的《西班牙吉他史選粹》的雙cd,這套錄音是瞭解西班牙吉他藝術精華最精緻的的大作。其中使用的雖非魯特琴,同時也是製琴師的Moreno,使用的vihuela、古吉他等許多是原始樂器,質感特佳,音色真的美到牽絲。與Savall 的合作的ensemble 錄音,也可以多留意。
另外,Harmonia Mundi 廠的Paul O'Dette(b. 1954),Astree Auvidis/Naive 廠的 Hopkinson Smith (b. 1946) 兩位大家的功力與曲目廣度自然不容忽視,篇幅有限,暫先不提。
中生代方面,我特別喜歡 Joachim Held,此君為Hopkinson Smith 的弟子,德式的拘謹魅力外,比起Junghänel 又多了些明麗的clean tone。Hanssler 的錄音優勢,也是聲音老饕可安心享受的。
曲目方面,該聽哪些作曲家呢?英國要聽十六世紀的 Dowland,數量雖多,然多為小品,篇幅不長,但拼織起來的mosaic picture 穿梭在你眼前時,令人屏息。
有閒的時候,聽覺排序上面,我會自行調配,先從莊嚴的 pavan、深沈的galliard、最英國味的almain 等三種舞曲開始聽,再來一些 fantasia,中間插入一些伊莉莎白時期感傷詩歌的歌曲。英國同時期的曲子,還可聽Thomas Campion 以 lute 伴奏之詩歌,或 Robert Johnson 的獨奏曲目(不是1930 年代,傳說在美國南方十字路口與魔鬼交易死拼藍調的那位同名老兄。)
魯特琴發展歷史上的關鍵點是,法國與義大利的黃金時期。十六、十七世紀的法國,前後三代包括 Gaultier、Gallot、Mouton、以及橫掃路易十四宮廷的御用樂師 Robert de Visée。法式組曲,亦即自由形式的前奏曲+ ACS(Allemande--Courante--Sarabande) 的基本構造,自然是器樂形式的主流,雖說此時後起之秀的大鍵琴已經登基,魯特琴的「組曲古典形式」(Prelude+ACS)以及某些手法(如裝飾音型、與旋律切分等)大大影響了大鍵琴的樂曲結構和表現方式。
義大利方面,不能不提的是,十七世紀前期法國的魯特琴收藏家,遠赴義大利(尤其是Bologna 地區)重金搶購珍品的盛況,從此可見此類樂器在義大利的流行與興盛。Monteverdi 和Frescobaldi 同時代的 Bologna 作曲家 Piccinini,其自由觸技曲與變奏曲式之創新,以及自威尼斯遷居羅馬的 Kapsberger 即興流暢如歌的魅力。兩位精通魯特琴、theorbo、chitarrone 演奏家之語彙,都擺脫了嚴格對位的限制,以及依附合唱作品改編的格局,朝向較破格奔放的實驗,是在義大利提琴樂器外, stylus phantasticus 風前驅,在撥弦樂器的徹底呈現。
德國的巴洛克晚期,要聽這位 Bach 與Telemann 同時期的 Weiss, 寫下數百首標題叫做sonata的東東,比較像此時期德國「法義歐交錯」的 mixed style 組曲,一首可長至三十分鐘左右。大塊文章,對於喜歡綿長推演的魯特琴迷,嚼來自是過癮,魯特琴近黃昏的最後餘暉,epic-scale 的長篇,像是福樓拜對小說形式「長日將盡」的最後遙望。
今天先把大致的版圖勾勒出來,一些細部眉目,擇日再續。
I've stayed on the charm of plucked instruments for a long while, probably a little bit too long for my own goo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