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博客來正在特價,沒什麼選擇當中,單單挖來兩個大驚喜:一是Goebel/ Musica Antiqua Koln 的Telemann 《食卓音樂》重發廉價盤 ( 4 cds ),二是DHM 的新發行,Enrico Casazza 與莊嚴合奏團 (La Magnifica Comunita) 的 Vivaldi 小提琴協奏曲專輯 《人類七情六慾》(Le Passioni dell uomo,Human Passions) 。
前者,和Goebel 與MAK 的Bach 套裝一樣,比期待中好上許多。1988年的錄音,完全聽不出是20年以上的「老古樂」詮釋。獨奏高手如雲的MAK,各部的緊密度甚高,聲線的距離很近,卻恆常保有絕對的間隔。剛正素直中留有情韻的演奏,十分耐聽。除了一些含有銅管編制的曲目,不能漏掉Guttler 的Berlin Classics 選曲版之外,MAK 堪稱個人目前的首選版本。
後者,再度見識到DHM 歐洲廠的製作功力,與之前介紹過的Veracini 與 Vivaldi "Folia"專輯一樣,都讓我窺見大廠古樂唯一的希望光芒(除了對 Hille Perl 與Lee Santana這組人馬的DHM錄音稍有保留) 。在小廠定價動輒500元左右的貴氣逼人,或是Naxos、Brilliant 的古樂品項參差不齊,DHM 的容易購得、品質與親民價格,顯得特別可貴。
大廠只願意在「賣臉偶像派」砸宣傳費,「實力派」通常直接向小廠挖角,DHM 深知如何借用別人先見之明的藝術,例如之前的gamba 提琴手Perl、直笛手Oberlinger。這次的 Casazza 之前在Tatus、Arts 與Brilliant 廠都留下亮眼的古樂征戰成績 (如《四季》兩次、Boccherini 室內樂與Veracini 小提琴專輯等),在他的名師 Carmignola 早被DG 挖角之際,Onofri、Casazza 等人也適時遞補上Sony/BMG 古樂小提琴手 roster 的空缺。
Casazza 的崛起,同時反應了當今古樂樂壇的多鋒交流,除了與子弟兵莊嚴合奏團持續灌錄中的Boccherini 五重奏全集,也曾與Biondi/ Europa Galante合作一張同曲目的唱片、以及Vivaldi 多重協奏曲的獨奏之一。他待過 Sergio Vartolo 與 Frederico Guglielmo的合奏團,擔任首席提琴的另一個樂團 Le Musiche Nove,最近在Sony/BMG 與女高音Kermes 合作過兩張專輯"Lava" 和 "Colori d'amoure"。Naive 廠的Vivaldi 大全集中的新作"New Discoveries" 也可見到Casazza 的蹤跡,他領軍的莊嚴合奏團 ,去年中在Brilliant 廠剛發了Vivaldi 的《莊嚴慶典協奏曲》( Concerti Solenni,首度錄音),與 DHM 新片同樣為2009年的錄音,兩者可視為他的 Vivaldi 系列的前後姊妹作。
Vivaldi 的許多作品充滿自我抄襲、重組拼湊,Casazza 先後兩張唱片都包含了一堆此類 ‘pasticcio’ concertos(拼貼風協奏曲),DHM 新片 的bonus discs,就是四首將不完整手稿與已完成作品的重新建構協奏曲,以表達 Vivaldi 此般精神的嘗試。德勒斯登宮廷有Vivaldi 的弟子與好友Pisendel 之故,留下許多此類作品的手稿。
演奏的部份,Casazza 的線條流暢漂亮,高貴美聲的揉捏與 ebbs and flows 相當有味道。十多個人編制的莊嚴合奏團,可熱血、可低訴,洽適地鋪著火紅地毯,讓獨奏家容身其間自在揮舞。七情六慾都不缺,這絕非是 elevator music 風格《四季》般的 Vivaldi 。
Stravinsky 說過:Vivaldi 是個無趣的傢伙 (a dull fellow),把「同樣」的協奏曲,寫了幾百多次。So what? 一來,他沒機會聽過Vivaldi 古樂百花齊放、諸多趣味的樣式;二來,在當下樂壇的 afterlife,Vivaldi 可是活的比較好,比起嘲諷他的人更有綿綿無盡的生機。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cool... 看來你也拿到MAK的Telemann的Tafelmusik了。MAK真的是很厲害,聽不出來是有年紀的錄音。Although,20年前的MAK錄音,聲音比較單薄,這是比較明顯的。另外,他們在許多法國序曲中,開始慢的附點節奏採用的速度,比今天一般的表演速度來得慢些,是唯一不習慣的地方。但one can argue,這樣和快的地方的對比更加強烈。
回覆刪除處此之外,在別的地方的詮釋,真的是首選。
是啊,對這套引頸以盼許久呢。
回覆刪除錄音這回事,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不知黑膠會不會救回一些來)
本來這套Telemann 聽得好好的,換過去Vivaldi 時,才發現新錄音的細節與實體感好得多。
至於你說的法式序曲部份,今天若是同組的人馬出手,應該不至於那麼慢。
不過,88年版對我來說,是可接受的慢,不至於鬆垮、張力不足。以速度指示上的lentement-presto(vite)-lentement 的設計來看,也算合理。而且如同你說的,速度上的對比強一些,三個段落間也較為有區隔變化。
許多新古樂團過度強調附點的踉蹌突兀效果,反倒有些太過、失去平衡。
嗯,沒錯。不過,附點節奏的表演在古樂裡還有音樂學家之間曾經是吵得非常火熱的一個話題。在諸多爭辯之後,對於我們這些業餘的音樂家還有愛樂者,還是得回歸藝術的基本層面。音樂家在客觀和主觀各條件下,如何彈奏出與聽眾產生共鳴的音樂。當然,因為聽眾也是主觀的,所以不可能please all ~~ 這也是聽音樂,和他人分享交流有趣的地方吧~~
回覆刪除我想你說得沒錯,藝術能否對觀眾產生共鳴,才是最重要的。
回覆刪除古樂的演奏,可說是一種"speculative science"+ artistic intervention。因為沒人真正「聽過」當時的演奏,只能是speculation;然而,有許多實證考據的立足點,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小心求證的客觀基礎。
再加上,尤其是巴洛克時期,本來就不像現在對score當作神一般的 fetish,相當鼓勵主觀的藝術表現與判斷。對與錯,就更難絕對化、真理化了。
這也正是古樂最有趣迷人的地方。
這些 debates 各有背後的理論、與實行上的取捨。就端看聽者重視什麼、有無被理性說服、或感性魅惑了。
嗯,沒錯。
回覆刪除我忘記在哪兒看到,類似說
If everyone's been playing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few have agreed on HOW to play it.
Point well taken!
回覆刪除深思深感這些how 之差異中的道理、角度或氣味,正是我們樂此不疲的原因。
小弟我也該好好深入一下古樂的領域
回覆刪除既是黑膠友,又有對好的JMR喇叭,聽古樂的奢華兵器相當齊全啊。
回覆刪除入門者慢慢跟隨老手慢慢入門:p
回覆刪除大家來互通有無是真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