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速度中的顧爾德

gouldcar














許久以前看的Gould 紀錄片。已忘記他的碎碎唸當中,開示了如何的禪機,自彈的音樂又配得如何。唯一深植心中的,其一,是他的加拿大口音中的摩擦音,以及屬於他自己「聲音的穀粒」(grain of voice)。

再則是一個畫面:在公路上,手握方向盤,速度變換中保持自在態勢、同時毫無滯礙,無邊無際、侃侃而談的Gould。這不是「傳奇中」的Gould 形象,一方面是脫離天才或怪胎形象的平凡庶民;一方面又很「左手畫方,右手畫圓」,像是他左右手獨立驚人的對位明晰度(counterpoint clarity)。

速度中的Gould 沒用手彈琴,沒有音符的「音樂」卻嘎答嘎答地響著,不在電視螢幕上可視之處,而在這位觀者的心靈之眼(mind's eyes) 裡。

這畫面彷彿是一面鏡,映出的過去自己,公路嘈雜異聲中的寧靜,在駕駛座無聲地自言自語。沒要去說服啥人、爭辯啥事,腦海中捲扯的 racing and rambling thoughts 之間,沒意識到自己,卻與自己很親密。

說了很多,卻聽不到。看到很多事物快速地移動,景象卻是凍止的。世界展現在眼前,也自眼前消解。

4 則留言:

  1. 很有意思的一篇文章!
    我總覺得一個人所說的話,說話的樣子,或是演奏家所演奏出的音樂,都反映出這個人的一切。
    說到顧爾德,我感覺他是多個不同靈魂的組合體,可以彼此獨立地運作。

    回覆刪除
  2. 是啊,這一個人裡面住了好一整家子,你看以變裝、變聲(一人多角大悶鍋)、變奏、變節奏(Mozart奏鳴曲?),他都擅長。

    一人飾多角,一人奏多聲部,都不會打架或作假。

    我應該是少數不對他的Mozart 有太多反感的人。昨天聽著,玩追聲部、找隱藏旋律入睡。

    回覆刪除
  3. 相較於李希特所散發出精鍊深邃的質感,顧爾德的演奏卻有如異樣風格的合諧並存,雖然詮釋常常很跳tone,卻有一種迷人的怪誕,相信多數顧爾德迷也是最崇拜他這種特殊的"超能力"。

    對了,Mingus兄所提到的"聲音的穀粒"指的是什麼?

    回覆刪除
  4. 聲音的穀粒,不是很容易解釋,但很容易體會。

    去找他的訪談的video (Youtube 上有一些),把他的英文聲調、發音,當作「音樂」(或音色)來欣賞,應該可以感受到。

    實際來說,就是他的一些唇齒摩擦音、舌頭的的位置、捲度與力道。加上他的上下起伏,與不停滯的聲音行進。

    有趣的是,他語言的speech mannerism 與鋼琴彈奏手法(尤其是旋律線的進行與斷奏、停點等),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或許改一下內容,重寫一篇文好了。要有時間。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