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並非專是 Chopin 的特權。Chopin 只是把夜曲,帶給同為bourgeois 顧影自憐的現代個人主義個體。古典時期小夜曲,也不單是Mozart K.525 獨佔的維也納宮廷世界,馬德里的Boccherini 夜曲 (Notturno "la Bona Notte", Glossa 廠),暗香浮動,越夜越美麗。
照明的歷史,不只是便利的極致化。隨著光的改變,觀看及被觀看的方式,對夜晚世界與其他感官的感覺,也截然不同。
Candle light, gaslight, electric light,光線越來越穩定,視野越來越清楚,朝向現代晝夜不分的 complete illumination。十九世紀初期,Bocherini 死後不久,街道上的 gaslight,才開始籠罩歐美大城市。夜色, 才漸漸比白晝更為誇飾地明亮。
在搖曳燭火將近的末日,只有閃爍的火炬微光,灑逸在夜的彩布之上。事物的輪廓交疊重影,混糊成一塊。沒有清楚暴露夜宴上、角色們臉上每個細節的照明,音樂的氛圍氣質也有所不同。夜間歡愉的饗宴裡,光線與音樂的質地,劈啪輕響的小火花,掩飾體味的香水,都是看似配角、實為畫龍點睛的 mood-makers 。
Flicker, shimmer, and sparkle,都是相當適合形容 Boccherni 雙小提琴不附低音部編制獨特夜曲的美妙字詞。這般的夜曲,與夜融合一體,不是搶戲主導夜的場景。Chopinesque 聚光個人藝術家與主觀浪漫情感的沉溺長篇退却,所留下的,唯有與夜一同消失、不得不散的宴席,文火餘溫的灰燼。
不穩定的燭光中聽 Notturno,更能捕捉其「低調照明」的情緒內蕊,與呼吸起伏。
我的浪漫派夜曲,是 Mendelssohn 仲夏夜之夢裡的天人仙魔合一的沉睡。現代的對應物呢? 個人想到的是諸井誠1966年的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夜曲〉,看似冰冷的鋼琴敲鍵間,欲言又止,心腹中渲染的黑墨。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beautifully rhythmic and intensively profound.
回覆刪除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
回覆刪除Been listening to a lot of Boccherini's works, especially those that change the pejorative view of him being "Haydn's wife" in the classical style.
I am listening to his sixtet with guitar; very nice pieces. Wondering why he could be so elegant, rhythmic and vivid.
回覆刪除是Guitar Quintet嗎, 還是String Sextet?
回覆刪除妳下的這個Vivid 這個字相當妙, Boccherini 就是如此有著鮮明的個性, 與辨識度。陽光的清明 (sunny sobriety)是個主軸, 雖然還有其他的面向, 在他的聲樂與交響曲作品中。
可惜許多人把sobriety 誤認為缺乏深度, 將sick indulgence (強說愁?)認為是美。
我記錯了是吉他五重奏。羅梅洛家族演奏巴洛克或古典還都規矩得很可愛,我覺得很不錯。
回覆刪除沒辦法,尊悲抑喜是一個顛撲難破的道統般定律,所有的陽光與正面元素,無論如何先被打七折再說。沒辦法,你就還是會比較記得住小調起始的曲子,還是認為C大調的曲子就是平,E小調的曲子或其他哪個小調的曲子就是美。
沒甚麼對錯,只是太順著直覺會錯過很多事物;當然,反之亦然。
Romero 走的是溫文儒雅的路線, 如果要"求偶之舞"味道, flirtatious 的Fandango 舞曲, 可以聽兩位大提琴手指揮的 Savall (Alias Vox 版) 或是 Gaillard (Mirare 版) 的詮釋。
回覆刪除藝術中的尊悲抑喜, 符合某些人性中同情傷者弱者與自怨自哀的identification 心理, 在一些「怨與騷」為強勢的文化中, 這樣的「人文」情結又會更加強加倍。
難怪有此說法: 只能共患難, 不能同富貴。
快樂得意時, 許多人冷冷站的遠遠的, 避免受刺激; 落難可憐時, 反而同情的人全靠過來了。
我不同意藝術界有「尊悲抑喜」這回事
回覆刪除藝術服務於大眾,而就大多數人的看法,對喜樂的藝術品第一印象絕對比哀愁、悲壯的好
秀美與崇高是純粹的美感,是具有永恆性與普遍性的。但悲壯、荒謬等等卻不具這樣的特質。
莫札特的「費加洛婚禮」和理查史特勞斯的「艾蕾克特拉」之間沒有藝術價值的高低,但給人的第一印象,孰佳?〈後者有時連唱片封面都讓人害怕〉
這就是我一直強調文化界有「古典霸權」的普遍性之所在。因為「古典」會盡量避開那些讓人不快的成分。
大多數未入門者或許會傾向討喜, 但一受到音樂文青或"專家"("informed" interpreters) 的論述品味影響後, 就開始有「尊悲抑喜」的看法。
回覆刪除喜樂不是常被視為膚淺? Mozart 較"悲劇性"的作品, 不是被視為更有深度之作? 反應天才藝術家的victim 形象?
「費加洛婚禮」與「艾蕾克特拉」來比較, 樣本是誰? General public, amateurs 與 opera connoisseurs 會有不同的偏好。
我還是不清楚所謂的「古典霸權」為何物? 是指「古典主義」以及其遺跡的霸權? 還是指古典音樂某種典範的唯我獨尊? 那這些paradigms 的內容物又是什麼?
秀美與崇高, 「永恆性與普遍性」, 只是神話(myth) , 一直是隨著時期, 地域, 文類, 藝術類型不停變動的。 universality 只是一種 historic construct, 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paradigms and frame of reference。
巴洛克音樂原被視為荒謬的, 詭奇的(grotesque), 但現在卻成為很入耳的, 代表性的背景古典音樂。
整個歐洲的藝術史,不管哪個領域,以它的風格大致就是分成古典和反古典兩大類。
回覆刪除但不管藝術典範如何遞移,普遍的審美觀當中,還是會把較偏向古典風格的用「美」來形容。〈這不代表厭惡反古典的作品,但會用其他如激情的、感人的......來形容〉
以美術來說,安格爾和藍碧嘉都畫了很好的裸女作品,但在普遍的審美觀中,會說前者是美。連我們一般認為高級的裝飾、商標,其設計也要趨近於古典風格。
以音樂來說,為何和鳴的音樂,甚至是一般的聲音,只要是美妙的,我們都習慣用「交響曲」來形容,這是因為它是最具普遍性的合奏形式。但交響曲在眾多管弦樂作品中,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
「文藝復興」不是真的文藝復興,因為「文藝」從未死亡或消失過。
以上這些現象,就是我所謂的古典霸權。
或許我對美術史暸解不夠深, 慧根也太淺, 還是不大能領悟。
回覆刪除視國家, 時期, 與藝術形式而有不同意義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 字源是 "re-birth", 重生), 不能見文生義, 所復興的不是「文藝」, 而是希臘羅馬古典詩歌、藝術、古典修辭(paradigm of "classical" cultures)的典範的重新重視與挪用(reappropriation), 與人本觀點的個人主義的興盛。
第一句話, 太武斷了, 古典-反古典的二分法, 太過草率。不要說"各個領域", 連音樂史都有問題, Monteverdi, Beethoven, Ravel, Debussy, 是古典還是反古典, 全部的opus 都可以這麼分嗎? 若是反古典, 反了以誰以啥為典範的古典? "古典"的定義, 內容物又豈是一成不變的?
「交響曲在眾多管弦樂作品中,只佔了很小的一部分。」這話沒問題, 但是, 為何視它為霸權(或如何形成), 以及交響曲-裸女-裝飾, 差異甚大, 如何都是"古典"的等同物(equivalent), 可能要再多解明了。
暫時認為你的基本想法是: 「沒有三至四樂章, 奏鳴曲式(introduction, exposition, development, recapitulation)堆出的的交響曲, 協奏曲, 奏鳴曲, 音樂世界一樣美好?」
其他的先打住, 分頭思考會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