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宮廷大不同: Domenico Scarlatti 大鍵琴奏鳴曲

carlatti
巴洛克時期可說是藝術全球化的前身,此時的歐洲的音樂家各擁其主,許多樂師們必須不斷轉檯求生存。

雖說是宮廷,卻山頭林立,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質與異趣。爲君主諸侯寫的,不一定就曲式品味保守。為了中產階級的芸芸眾生所寫的,也得迎合市場流行品味,不能想當然爾、一概而論。君主獨權的英、法風格,各自在國度內的品味就接近些(因為宮廷幾近是唯一文藝生產流通中心);這有別於德國與義大利散置各處諸侯、各領風騷的宮廷競爭中、百花齊放的藝術氣候。日後會繼續循線分別處理。

音樂家周遊列國侍諸侯的,比比皆是。比巴哈長了幾歲的Vivaldi 出身威尼斯,晚年為求得溫飽,遠征維也納,卻慘逢曾重視過他的君王 Charles VI 的駕崩,隨後作曲家也不久於人世。以於1685年同年出生的三位大師來看: 只有Bach 一生守在德國,德國Halle 出生的Handel,流浪到義大利,落腳歸化於英國。出身於Naples 的 Domenico Scarlatti,則遷居過羅馬,成爲流亡波蘭皇后Marie Casimire 的樂師,先後定居於葡萄牙與西班牙宮廷。他在1733 年成為西班牙王后Maria Barbara的家庭教師,也是在Madrid 這個城市,留下555首深植於Iberia 民謠的「奏鳴曲」。

這些 Scarlatti 奏鳴曲,爲大家所熟悉的,多半是以鋼琴彈奏的版本。 Casadesus 直接誠懇,Michelangeli 精雕細琢,Lipatti 只應天上有的兩首,以浪漫派兼展技精神處理,也是老大師終產量最多的 Horowitz。

鋼琴雖有圓潤現代、鏗鏘有力的美。不過,充滿了潑辣 Flamenco 節奏與模仿吉他刷弦音色的曲子,可有攻擊性、可以低訴的,以大鍵琴版為佳。可供參考的,有最早期的稍老派的 Scarlatti 先鋒 Ralph Kirkpatrick。全集來說, 有留下遺缺的 Erato 的 Scott Ross ,和最近曲目更完整、荷蘭古樂訓練出身的 Pieter-Jan Belder (甫於2007年完成, Brilliant 版 )。

Hanti
只想擁有一張,供安靜夜晚的 Iberia 古風情揮霍,可以找 Pierre Hantai 的舊版(Auvidis Astree 或Naive, 1992),錄得晶瑩剔透的大鍵琴,更適合點著燭光享用。遇到這般敏感、揮灑自如的詮釋時,這些奏鳴曲像是排組成系列、不同變奏口味設計的精緻法國巧克力。


可惜,妄想尋求更富有西班牙風情的詮釋的旅路,依然是現在進行式。

(最頂端圖,為Hantai 整整十年後Mirare廠重錄新版的封面,錄音應該也不差,只是沒機會聽過)。

3 則留言:

  1. 藝術全球化?是指歐洲各地的藝術家頻繁地進行風格交流而造成彼此的風格相近嗎?
    在美術界,文藝復興的前夕有一段「國際風格」時期,就是這樣的現象。而在音樂方面,巴洛克時期也有類似的情形,義大利的音樂形式與風格浸染全歐。
    緊接在兩者之後的,都是各自藝術的一段盛世。這種國際風格,彷彿是為了這個繁榮在做準備。

    回覆刪除
  2. 如果對18世紀的音樂有興趣
    可以來這個頻道看看http://www.youtube.com/user/18thCenturyMusic
    資料挺豐富的

    回覆刪除
  3. 雖說各門藝術有不同的時期板塊, 「國際風格」好像是個universal language or template, 讓藝術家有共通的語言語彙可以玩, 也方便如藝術貨幣般的國際流通。

    感謝你的連結, 一起為18世紀的多采音樂世界努力吧。

    說到其中的波西米亞風, 最近會來寫捷克作曲家 Brixi 的管風琴協奏曲。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