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C.P.E. 的「敵手」:笛手 Quantz

「Schulenberg naxos」的圖片搜尋結果

CPE Bach 與 Quantz ,都是 Frederich II (腓徳利希二世) 的宮廷樂師兼作曲家。前者是鍵盤手,後者是長笛手,境遇卻有莫大的差異。當然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大帝本身是位狂愛長笛音樂,具職業水準的長笛手。

CPE 在柏林的抑鬱與有志難申,不僅在於不受君主重視。 事實上,太受重視,反可能是他更為害怕的事。 他覺得宮廷裏保守的樂風,與自己的 "eccentric" 的實踐作曲理念背道而馳,曾多次求去未果。他在柏林宮廷中所朝思暮想的,是「為誰而作, 為何而作」的核心問題。

介紹 CPE的前輩、Quantz 的長笛音樂之前,先岔個題。我的「究極精神」,通常會在某些時刻暴衝出來。這次聽 CPE Bach,徹底攪動了我的這條神經。Quantz 身為Frederic II 宮廷的首號樂師,當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一併聆聽比較,才可更清楚抓住同個時空裏,專屬 CPE 的聲音圖像。

不僅是編制上的雷同 (如本片的長笛奏鳴曲與三重奏),寫過數百首長笛作品的 Quantz 對CPE的影響,也在於作曲的手法,其中技法包括樂曲開頭先用較遠離主調的調性,再玩弄施展「如何找路回家」( finding its way back to home key ) 的把戲。不過,Quantz 沒像CPE 玩的那麼徹底,也沒有後者可運用的其他多重手法。

這張 Naxos 的錄音,製作完善,主要由美國巴哈家族音樂研究/演奏的兩位大師 Mary Oleskiewicz (Baroque transverse flute) 與 David Schulenberg (harpsichord and fortepiano) 擔綱。前者,編訂過 Quantz 長笛室內樂的樂譜;後者的《CPE器樂作品》一書,是CPE 英文研究的一大重要著作。

特別為此唱片錄音特別製作的長笛,以非洲黑檀木與象牙材質,翻製Quantz 為Frederich II 所製的一把巴洛克長笛,追求貫徹他著名的《長笛演奏論》文中的理念。 Tuning,也調整為Frederich II 音樂會所偏好的法國室內樂音高 (a' =385 Hz)。(圖片出自CMCC, 加拿大文明博物館)

演奏方面稍嫌保守嚴謹,這應該與Quantz 的音樂特質有關。 Tuning 加上Quantz 樂器的按鍵與調音把手設計的緣故,長笛的聲音並不特別空靈透明,走向較為陽剛厚實,甚至稍微黯啞的聲底,用在 Galant 樂風中的華麗歌唱性,形成極為融洽適性的互補效果。

這個組合並非唯一的CPE Bach同時期的演奏典範,我個人仍相當奢望他們能錄製CPE的作品。單純能聽到這把「大帝樣式長笛」演奏CPE Bach 的聲響味道,就能帶領我們回到未來,一窺他的奇幻與他的世界。

2 則留言:

  1. 以現代樂器來看,演奏Quantz並不困難.
    不過在半音與按鍵系統尚未完備之時是有點難的.
    這篇文章有花一定的時間考究,我自嘆不夠用功.
    請借我貼個連結,謝謝~~

    回覆刪除
  2. 我愛NAXOS 因為像我這種愛收罕見曲目又荷包乾癟的怪咖 NAXOS真是我嘗鮮的首選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