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5日 星期二

我寫,故我不在

這是一個簡單的道理,當我在寫作爬格的時候,便無法去做其他的事,在真實中「在場」:與人說話、應對,聽音樂,看書,或思考別的事情。

How ironic。「寫作」,是為了紀錄「在場」的殘影軌跡,但此一舉動,也剝奪了許多「在場」的時間與機會。

說白話一些,以音樂為例,寫得越多,便聽的越少。寫的越多,失掉的也越多。

無奈的是,「在場」的足跡,到過哪裡,做過什麼,確實只能透過與不精確的文字的搏鬥。

12 則留言:

  1. 這是機會成本問題.
    寫得越多,聽的樂少,但留下的足跡越多,得到的知音也越多.

    回覆刪除
  2. 讓人思考的文章。四個段落,四種思考。

    笛卡兒的「在」(what you are),不是你的「在」(where you are)。
    「寫得越多, 便聽的越少。寫的越多, 失掉的也越多。」聽得少未必失掉的多,也有可能得到的多。遙想當年波哥雷利奇的名言:「寧可兩年練一首曲子,不願一年練兩首曲子」。(事實上這兩者對我來說都一樣,基本上都少得可以,何來比較之有?)

    如果搏鬥得高興才會想繼續搏鬥吧?搏鬥的不開心,哪也就沒甚麼必要搏鬥了。

    回覆刪除
  3. To Hubert:

    遇到一些愛樂者與有趣的朋友, 是最欣慰的了。

    To OB:

    笛卡兒的「在」是指 being or existing 而非 forms of being/existence (what you are)。

    我說的「在場」(presence 或 existentiality)與笛卡兒相關, 與「所在地」(where you are)無關, 而是being present (in the world)的粗譯。

    回覆刪除
  4. 我現在是不寫也不在了...昨天代理商來要求必寫亦必在,不然一堆東西連搏鬥的參賽權都會消失。

    回覆刪除
  5. Lapi兄您就快點寫吧,我知道您那好東很多的,
    小的沒文學底,不過卻是非常期待您的大作與產品.

    回覆刪除
  6. 以前還會借譜來配著聽

    現在都變當背景音樂聽

    我的音樂之路越來越不長進了...

    回覆刪除
  7. 這一刻寫作記錄前一刻在場的見聞與感想時 這一刻的我就不算在這一刻在場 呵呵 好像繞口令

    回覆刪除
  8. To Lapi:

    以你的聽覺與文字功力, 代理商能請到你寫簡介, 絕對是賺到了!

    聽到沒, 有其他聽眾在期待你的深度報導啦。

    To Hubert:

    這Lapi 除了唱聲樂, 作線材之外, 更有可怕的耳力, 如你們都有空, 改天有機會引介一下。

    回覆刪除
  9. To Cloning:

    別太謙虛, 您的音樂天空其實無限寬廣。

    有譜也好, 沒譜也罷, 心有靈犀, 一曲入魂。

    To UQ:

    正是如此, 我在key 字的同時, 魂魄心神全都成了字元 digital codes 之matrix的一部分。

    回覆刪除
  10. 如是說來活在當下還真不容易呢

    回覆刪除
  11. 說難也難, 說容易也挺容易。

    關掉電腦, 關掉音樂, 闔上書本, 就活在當下了。

    (寫上面回應時, 仍要認命地敲鍵盤...可惡)

    回覆刪除
  12. Hubert 兄:
    .......這個......那個.....ㄟ....大家辛苦了~

    為了調整出理想的聲音,連續搞了好多天,現在終於可以再回到網路世界來,加上看到連豬哥亮都重出江湖了,我也要加把勁才行。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