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7日 星期三

黃標小花版的 Kafka:DG 之有聲文學系列

kaf








上了德國的Universal 網站才知道,DG 為了宣揚祖國的文學,出了Deutsche Grammophon Literatur 的spoken words 系列。其中以德國浪漫與當代文學為主,包括了小說家Kafka, Hesse, Grass, Thomas Mann(比重最重),還有詩人Rilke, Hölderlin, Heine, Goethe等。

貼上的封面是Kafka 的選集,當然選入了詭異的「變形記」。Mingus 不黯德文,但聽到原文視聽片段的Kafka,心頭有種既熟悉又疏離的奇異感受。只要有懂德文的人(嘿嘿, Lapi桑, 有興趣嗎?),願意來開課及說文解字,我看可以試著來網購系列其中一些CD。

5 則留言:

  1. 請問一下
    這個系列的CD解說
    有附上Spoken的英文翻譯嗎
    還是有找到德文老師要開班授徒
    我想要報名參加~~

    回覆刪除
  2. 其實「有聲書」算是德國到目前為止都還稍有保留的一種文化吧,在書局、唱片行等地方,往往可以找到一小排放著有聲書的架子,上德文課時老師也會放一些詩詞朗讀或小說供大家學習發音,甚至電視節目,向什麼飛狼啊、馬蓋先啊、天龍特攻隊啊、霹靂遊俠等等「外來片」,也都以德文配音,不打字幕,我對這種文化雖然推崇,但卻也從沒問過是為什麼,是對「聽」的著迷,還是對「聲」的著迷,亦或是想保護眼睛?或甚至是以這種方式保持每一代德國人其語文發音的正確性?我通通不知道。



    (其他的改天再說好了....原諒我啊~)

    回覆刪除
  3. To Hubert:

    英文翻譯啊? 這我就不知了, 不過這系列在網站上是與低價的Eloquence雜混一起, 我的猜想是沒有。

    德文我是這輩子沒指望了, 只想有人直接來幫我「導讀」, 欣賞它的美麗。

    To Lapi:

    這是個很有意義的「聲音」的議題啊。

    我對配音(dubbing)的問題有此看法: 對自己語言及文化有優越感, 或覺得需要保護, 「服務」本國人民的國家, 配音好像不是奇怪的事。 而大多數我知道的國家都滿習慣這回事的。

    在台灣, 一方面可以算是「開放」, 我們對異文化及語言的接受度極高, 都覺得要聽原文才是對的, 另外一方面, 對自己的語言文化是不是少了點pride?

    對字幕這件事, 我們從小就習以為常。(我很少聽過, 本國語的節目還一個字一個字打字幕的。)

    另還有一點, 許多外國人曾直接對我說, 「你們不覺得一邊還要看字幕, 會影響你看影片的融入感嗎?」習慣不看字幕後, 還真覺得它的確相當"干擾", 糟蹋了導演與演員的用心。

    回覆刪除
  4. M老師:

    這個導讀一事,就算暗喻明引也沒啥用了,我現在只能擣灰.......要不是偶爾(通常是在莫名其妙的時間點)德國朋友會熊熊來一通電話,皮會繃一下,我看現在自己的德語能力只能搗蛋吧!?

    講到語言跟有聲書,我只想到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現在台灣人講的中文,在發音上已全面性地「ㄣ」、「ㄥ」不分了!母語就更別提了,以後不知我們的語言是否會逐漸變成一種全都混在一塊的新品種?

    再回到有聲書,你也真厲害,怎會把興趣延伸到這邊?我自己覺得,若能聽懂更多語言的話,有聲書其實比歌劇還有趣,而且更能透過它學到各種語言的抑揚頓挫,及情感的表達(畢竟很多歌手會唱詠歎調,但不見得懂那種語言)。

    回覆刪除
  5. 「有聲書其實比歌劇還有趣」, 你說的真對, 尤其是落到好的演員身口上。

    甚至我要說, 一個有聲書不發達的國家, 在聲音的文化層次, 算是不及格的。

    曾經經歷過廣播劇最後一段時期的台灣。如果一個國家的人, 能不靠受限制的影像去聆聽故事, 「聽聲音演戲」的話, 這地方人對聲音的敏感, 與想像力之水平一定不低。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