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2日 星期二

類比.數位.虛擬

算是回應CookieJen的感想。

日久生情,人對於記憶與物質條件鏈結的懷舊是不變的,對「新的取代品」的排斥亦然。

LP的重新風行,與類比聲音與操作方式的懷舊追尋,絕對密不可分。對Mingus而言,錄音帶的確比LP佔據了更多更長時間的記憶。可惜的是,一來卡帶播放的硬體已退出主流市場,二來以台灣濕熱的氣候的影響,軟體也早已不奈摧殘。可見要成為懷舊的一部分,物質條件相輔的「可保存性」有多麼重要。

科技越進步,年紀漸長時尤然,對前個時期的孺慕之情也會越強烈。快與慢之間,便利與麻煩費力之間,可得與不可得之間,好像存有某種辯證的關係。

擁有cd 與其記憶的人,是幸福的,如果這些承載的媒介跟你的生活,產生了美麗或深刻的互動。

或許有一日,當科技進步到可以把音樂(或影像)的刺激直接輸入腦子時,mp3 files 或youtube video,也會變成懷舊的品項(nostalgia items)呢。

類比,數位,虛擬,音樂的面貌,人與音樂的關係,再走下去會是什麼?

2 則留言:

  1. 在未來聽音樂的人擁有的是硬碟,記憶體,耳機,網路等;
    而愛樂者擁有的是兩個磁鐵線圈,發電機(後級),一堆高級電線,CD或LP電唱機,以及最重要的--實體唱片.
    就聆樂音樂的方便度及經濟性而言,科技趨勢會是主導;但就音樂的精緻度與藝術靈光感而言,科技趨勢則每況愈下.

    我覺得擁有音樂經驗是美好的,even不是實體唱片,而是現場.
    然而,擁有實體唱片則是有一種幸福的感覺,即使是年久不聽的tape.
    音樂載體如何走下去沒人講得準,重要的是在那個載體風華的年代,我們參與並且enjoy了.

    回覆刪除
  2. ”音樂的精緻度與藝術靈光感而言,科技趨勢則每況愈下”, 說的好, 「越後面的越好」的進化論, 好像未必成立。

    無論如何, 無論什麼軟體, 享受就要及時, 我們的持續參與, 會讓音樂成為生活中最佳的soundtrack。

    回覆刪除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