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30日 星期四

「戰鬥式」的克羅采奏鳴曲

kremer.JPG
szer.jpg









Blogger beta 的軟體,讓我無法在Francis的友站裏留言,就在此回應。 喜好刺激的樂迷,會喜歡Kremer/Argerich版裏貝多芬「戰鬥」元素的感覺吧,當然,不適合每天聽就是了。

我是喜歡 Bartok/Szigeti 和Grumiaux/Haskil 的「雄辯與靈氣」兩大典範演出。有時會在配上更陽剛的Oistrach 和 Heifetz。

更私房的選擇是,Szeryng/Haebler 的濃濃擦弦味,配上厚實的Phillips錄音,毫無火氣的演繹,真是神韻十足的極品。

2006年11月25日 星期六

Benny Goodman 的莫札特

goodman.jpg
這張老德版EMI Reference 的Benny Goodman 的莫札特實在深得我心,在新宿Disk Union以1000日圓購得。在古典唱片上初試啼聲的Goodman 的clarinet 造型端正,不矯柔做作,樂念似湧泉一般源源不絕地溢出。不要以古典或爵士來區分這樣的流動。

在這之上,再搭上Budapest Quartet 的自然天成,雖然Goodman 後來與 Boston Symphony Quartet再度灌錄 stereo版,也有科班出身的古典clarinettist 批評他的聲音單薄、欠缺圓潤。1938年這次的首度演出,是我心中這闕天籟的最佳版本之一。

小老大睡了,與老婆討論明天的菜單,背景正是 cd 後頭的 Budapest Mozart Quartets。

EMI Reference 版的 cd 在網上不容易找,這是另一個韓國版封面。

2006年11月18日 星期六

我的第二張CD

lipatti.jpg
曲目、唱片、朋友,都和某些時空與作為happenings 的故事切割不開,具有個人的歷史意義。

我的第二張古典CD,是這張Reference 版的Lippati。 第一部省吃儉用來的Sony 唱機,就在那三坪左右的舊宿舍裏,天天唱著Bach, Scarlatti, Mozart 的琴音。

當時的破音響,無法重現 Richter 在Beethoven 或Schumann 協奏曲的豪氣干雲。播起mono的錄音,倒有種古樸的味道,尤其Lippati,更變是自己年輕時的傷痕、惆悵、狂喜的原聲帶。

那時候的Bach, Milstein的封面是橘色, Fournier是茶色,Gould的平均律是三張就收齊的Columbia CD 黑色封底....

那是一個覺得自己只需要三張cd,就可以去流浪的時代。那是屬於不將唱片當聖品,張張cd 卻能一聽再聽,甘之如飴的行道者階段。

2006年11月9日 星期四

Mingus 的長假

mingus.jpg
如果你/妳看到這個信息,很感謝你對這個不怎麼高人氣的音樂blog 的支持。

自去年的十一月開始,在這個園地跟大家隨興胡扯,已有近一年的時間。比深度或廣度,南方的黃先生與blue97的Chiu桑等等,都是更好的典範。

因為個人因素,我可能需要稍作休息,放個長假,再行出發。還是會三不五時回來走走,只是可能不會那麼頻繁。Enjoy your music and cherish those around you!

Mingus

2006年11月5日 星期日

巴爾托克與Herbie Nichols 小全集

Nichols.jpg
這套跟誠音專單訂了大半年沒有下文,突然無心溜進去的一個下午,"它"若無其事地躺在一個角落冷笑。

Herbie Nichols 的錄音稀少,除了在Bluenote廠牌這套全集,可能也只有1957年的Bethlehem最後錄音。常常有人比喻他是少點激進的Monk 。仔細觀察下來,他的作曲才能恐怕只在Monk 之上。Free jazz 的obscure and edgy 和聲因子,我也覺得在Nichols身上較能嗅到。

最重要的是,Herbie Nichols所吸取的現代音樂養分,Bartok 的節奏與拼貼靈感,以及Stravinsky的多調性等。對古典迷的我而言,他承載了與Lenny Tristano 同為黑人及白人爵士鋼琴界,最為原創但仍然愉悅奔放的counterparts。

57年的最後之作,與Mingus的鼓手Dannie Richmon 和 Bassist George Duvivier 合作的"Love, Gloom, Cash, Love" (Bethlehem) ,是目前最想一聽為快的專輯。我最好奇的是,少掉了強勢的鼓手Art Blakey 與Max Roach,是否更能彰顯他的特質?

特別累的日子,特別想沉浸在這樣鮮嫩的葉綠之中,也最容易作夢。

2006年11月1日 星期三

石丸電器,莫札特,Biondi

biondi.jpg
石丸電器古典爵士館的頂樓,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擺了一整牆的new releases,還有不賴的Denon CD座,供愛樂者試聽到飽。一個下午,我在那舒服的座椅上混了許久,聽過其中一張cd後,很慶幸自己之前沒衝動去買。那張唱片就是今天的主角,Biondi的莫札特小提琴協奏曲前三闕。

必須承認自己從Opus 111時期開始,就是Biondi/Europa Galante的大粉絲,我迫不及待直接跳到鍾愛的G大調,一聽之下,下巴差點沒掉下來。不要說和Oistrach, 或Grumiaux這一輩的大師比了,連跟Monica Huggett或Simon Standage這些「舊古樂盤」相較,都顯異端。這是十分Tartini 或Locatelli的義式巴洛克concerto grosso風,不僅樂團與獨奏「過於」融合一體,也少了Gould所說的古典主義以降協奏曲所包含的"sportive element"--即獨奏與樂團意志的對抗與作戰。在Oistrach弓下天堂般的慢板,在Biondi 的眺望下只是田園風的牧歌意味,或一場午寐,"away for awhile"。

我還是在好幾個月後乖乖收了這張片子,想讓自己的耳朵被這種風格run-in一番。不知是否跟在役的音響器材也有關,當初不能接受的aggression、俐落、與新意,現在卻變成我的chicken soup for the soul。相較於他的義大利同儕Giliano Carmingnola,最近的Biondi 越來越不在乎自身樂器位階的獨特性,或小提琴的自身美聲與敘事性。他是站在大結構鳥瞰領軍,把intellect 放在獨奏與樂團之間的精密對話與互動。或許,這是莫札特在最近一次旅程中,從義大利小提琴曲式與大師們那裡,學到的最寶貴東西。

也許的也許,我只是想透過這異質的音樂,通過時空的甬道,回到石丸唱片的那個閑適的下午,那個出神忘我的瞬間。

Huberman 的 Naxos 與 Music&Arts 錄音

huber1.jpg
huber.gif









其中一張片,是之前苦瓜道人推薦過的Naxos 的最好的歷史錄音轉錄之一。網路上,有不少人看不起Naxos與Mark Obert-Thornton的歷史轉錄,但是一竿子不能打番一船人,這張Huberman 正是最好的鐵証。Naxos的 recording archive 收藏與轉錄,絕對有它過人之處。

聽貝多芬慢板中的小提琴獨奏,將 Huberman 的 lean, mean, & unpredictable 的 intonation,和有時大量使用的 vibrato,都忠實紀錄下來。他的entry 異常低調,之後你完全抓不著他下個樂句會往何處走,彷彿Gypsy式的即興著,但整個聽下來,你可領略到他將整體(不只單是慢板) 的設計,尤其從慢板接入輪旋曲的 transition。

簡言之,這個錄音讓我們聽出老一輩的音樂家的獨門之言(uniqueness),比起這一輩的 tone-perfect, note-perfect 的當代樂手更能引人入勝那一斷面的手。

先別管錄音了, Huberman 的 Tchaikovsky,對整個 sound picture 的控制力更為全面(請聽第一樂章的一氣呵成氣勢),更能傳達他的精神與華采,他希望在曲子裏找到的 a sense of wonder, a journey of discovery, a fresh perspective。

另外,Music &Arts 廠也出了Huberman 的Brahms 與睽違18年的 Tchaikovsky 兩首concerti,後者中的 Ormandy 是個較好的伴奏者與色彩家,但是小提琴的表現就顯遜色許多,1928年版中的火花與新鮮感已不復見。已經六十多的 Huberman在1946現場版,還是有許多話要說,但卻稍嫌零散,也失去舊時的 elemental power。 作為對照的1944年的Brahms concerto,則是得過作曲家讚許的 Huberman之拿手曲目,尤其是曾經讓 Brahms 流淚的慢板,更是涵載了滄桑歷盡的漂泊之歌。以Brahms 這曲子而言,我其實還是暗自希望Huberman更早年一點的錄音能有日奇蹟般出土,讓我們得以見識到他年輕時的英氣風發。

如果有機會,會希望找到Biddulph的兩張早期錄音,其中甚至包括1900年的柏林錄音及許多他自行改編的小品。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