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混沌之聲





 《田園之悅樂》(Les Plasirs champêtres,2006),目前所知唯一一張「純 J-F Rebel 管弦組曲集」唱片。其他收入他的名曲《四大元素》(Les Élémens)的版本,都配上其他作曲家的曲子。


成立於1981年的ARION 古樂團來自加拿大 Montreal,在法國古樂小提琴手Daniel Cuiller 的指揮下,質地和分句清新脫俗,表現充滿了張力但不神經緊張,也避免掉某些 1990年代前英國古樂團的軟緩節奏感,或呆板音色等問題。

他們的 Rebel 組曲,回歸了反Lully 古典悲樂的法國1720 前後「默芭蕾」時代,追求的不是速度狂亂的分烈(因此Goebel/MAK 或是柏林古樂團較tense,aggressive 的德國主義另有替代選項),轉而盡情發散更純淨、煥發、官能的永悅感,以及三層連動翻轉的「舞蹈-心理劇-音悅之戲」。

以《四大元素》為例,ARION 樂團所演奏的第一樂章 "Chaos",依附了作曲家的提示,是以和聲之混暗不明來表現四元素之混雜,但是四元素終究會各自獨立分出的,不協和音終會「分久必和」的。換句話說,此演奏的第一樂章,不會聽來完全是現代音樂之驚撼,而是包納入組曲整體和聲與設計的一部分。chaos 最初這個驚嘆號 sound cluster 的不和諧,在樂章中隨其反覆而逐漸削減的,且與其他樂章的關係是「對照」原則,而非徹底決裂。Rebel 說:「低音部是地,高低起伏聲線的長笛群是流水呢喃之聲,空氣是短笛群之持續顫音。活力四射的小提琴群是火。」。這個版本對此四大元素的分與合,天棧地道之明隱連結,展現地特為靈活巧妙。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再會了,硬漢


 居然已經是16 年前了,芝加哥的一個凍夜,我參加了這場 Masur 帶領紐約愛樂的巡演。

在世紀交繼的那時,習慣了超技霸氣的芝加哥樂團的我,對屢傳不合的這對怨偶,並沒帶太大期待。當時CSO subscriber、享受著巴倫波英與布列茲共治盛世的樂迷子民們,都會這麼想吧。

進了場一看到節目單,更像肚子挨了敵人一記,上面竟印著「紐約愛樂之第一萬兩千九百八十一場音樂會」,這表明是來芝加哥主場場地耍老大踢館的!!

隨著 Beethoven 命運交響曲的起伏,心頭一驚,這客隊的實力不容小覷。沒錯,紐約愛樂的確沒有 CSO 的黃金音色、堅若磐石的齊聲行進,巨人般威猛銅管群。紐愛這個大熔爐,是熔而不融的。雖不能像驚人的法國團般「群獨齊放」,只但紐約愛樂首席「不合群」的獨奏力,自有種眾星雲集的整體魅力。紐愛這支軍隊的無二特質,是此場音樂會可聽的精彩之一。

但是這場音樂會的靈魂,卻是主帥 Masur。沒有他的強大 leadership,紐愛這匹野馬便會脫韁離途。更重要的是,他為紐愛披上直樸洗練的人文氣質。時時介於「脫軌與理型形式」之間的快感,貫穿了整場音樂會。

這兩首第五交響曲,根本是 Masur 閉著眼睛、打斷三條腿都能不費力指完的拿手曲子。Beethoven 的第五,絕對地框整在 Masur 的方圓之間。第一到第四樂章的一體感,像是一巨口長氣,讓人同時體驗了Beethoven 的「古典與浪漫」雙極平行的震撼。

接下來的 Shostakovich 的第五,似巨人的進擊,一波波無情攻勢。鐵幕中沉浮過的 Masur,對 Shostakovich 「虛張聲勢」與「精神勝利之可笑」的 irony,再瞭解不過。然而 Masur 並不屑只著墨於蕭式的嗆酸味,這部作品像是Cervantes的《吉軻德先生》般虛虛實實,訕笑反英雄的另一面,同樣呵護著人本尊貴的最後一絲熱情。這樣的蕭五,才能完整地包覆「身為人類」的喜劇撞悲劇棋局。

今晚聽到 Masur 在紐約州過世的消息,這個1999年音樂會的記憶片段、總和,全回來了,混雜上我寫網誌「東德洗禮」對 Masur 在 Leipzig, LPO 時期的眾多啟示,難以一文概盡。

去他制式的「 RIP,一路好走」。倒好紅酒,任記憶洗牌,端出 Masur 與Leipzig 布商樂團的《莊嚴彌撒》Sanctus 樂章,按下 Play。再會了,gentle giant,文柔的硬漢!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2015 年度私房唱片


罕見地搞出一個年度唱片,是因為2015年剛好在各個區塊上,都有我特別有感的優異作品。硬湊出一個榜單並沒有意義,唯在所有條件都到位時,留下一個紀錄爪印。

1. Orchestral: Sibelius/The Symphonies, Lahti Symphony/ Kamu (BIS)
(Lahti 樂團的second thought,指揮 Kamu 大半生對Sibelius 的鑽研結晶。)

2. Chamber: Smetana/ String Quartets, Pavel Haas Quartet (Supraphon)
(將Smetana 提升到 Janacek 的個人孟克吶喊宣言。)

3. Instrumental: Bach, Beethoven, Rzewski/ Variations, Igor Levit (Sony)
(改變我對Levit 巴哈看法之重新策略作,但真正換景驚人的是Rzewski 的 "群幹必勝"變奏曲。)

4. Vocal: Wagner/ Opera Arias, Nikitin/ Orchestre Phil Royal de Liege/Arming (Naive)
(唉,何時我們才能聽到法國樂團+法國製作錄音的華格納新世紀指環全劇?)

5. Opera: Mozart/ Die Entfuhrung aus dem Serail, Jacobs/Akademie Fur Alte Musik Berlin (Harmonia Mundi)
(Jacobs 近十五年莫扎特歌劇錄音之終點《後宮誘逃》,也是絢麗的純聲響劇場。沒被精力旺盛熔岩般的序曲驚懾住的,該去掃一下MRI 了。)

6. Baroque (Instrumental): Rameau/Pieces pour Clavecin, Bertrand Cuiller (Mirare)
( 撣開古樂蜘蛛塵網的新典式鍵盤美聲 Rameau )

7. Baroque (Orchestral): Bach/Harpsichord Concertos, Staier/Freiburger Barockorchester (Harmonia Mundi)
( Staier 的修正主義不見得能取悅所有人,但絕對是晚近最有完整視野的巴哈鍵盤協奏曲全集。記得以 Hi-rez 高解析檔案來聆聽。)

8. Contemporary: Lancino/ Violin Concerto, Faust/ Orchestra Phil du Luxembourg/Tamayo (Naxos)
( 隱藏版的 Isabelle Faust 奇作,入門當紅法國作曲家 Lacino 之捷徑。Radio France 的錄音師 Valerie Lavallart 給予此現場錄音自然破框的動態!)

9. Historic: Mahler/ Symphonies 1, 5, 6, 9, Mitropoulos (Memories Reverence)
( Mitropoulos 四場珍貴現場的馬勒遺跡,不需解釋。)

2015年12月5日 星期六

二十個凝視

 
與 T 君掛了電話後,方察覺到,好久沒有親近梅湘了。

該是來重訪 1944 年作品「聖嬰的20個凝視」(Vignt Regards) 的時候了。我的梅湘 Warner 大全集裏,收著Yvonne Loriod 更貼近作曲家身近的Erato 舊版錄音。但是,還有梅湘晚期弟子 Aimard 的光照迴廊呢(我像是孤獨美食家五郎,享受著面前兩道珍饈可選的奢侈。)

最後,點的菜是 Aimard。錄音的精巧,更能近身梅湘曲子的完整動態。

在歐陸古典樂的時流中,郭德堡變奏曲是一:大哉乾元 (monism),德布西的兩卷前奏曲是出離傳統的二 (bifurcation):太極生兩儀,梅湘的二十凝視則是三 (Trinity):三位一體。穿插於曲中,三和弦的巧妙映射,「三」的重複別疊,傾斜的教堂倒影,節奏分解踉蹌,全為了奧秘之愛。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