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懷舊的一套李希特平均律,好像可以回到許久之前跟舊情人分手時,最想不留情面搶過來的一套。
雖然此套的音響效果欠缺,彷彿琴音一進入教堂般的空間就溶掉的模糊。再之缺乏節奏感,也和Gould的顆粒分明、少用踏板的斷奏感覺成正對比。
無論如何,這是可以和Fischer, Gould 分庭抗禮的一套扛鼎之作。舊封面,比起國際版的舊樂譜拼貼要來得精簡,亦合乎這音色有如水墨畫般境界的大宇宙觀 Richter。
2006年12月3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這段來自1872年版的布魯克納第二 Adagio,約早了馬勒第九慢板 40 年。情緒強度不次於馬九,語彙上卻大腳踢開了Brahms,也比馬勒更接近當代音樂所常用的休止、音塊書寫。 這是所有 Bruckner 交響曲中,淡白卻最銘感五內的慢板。Feierlich, etwas...
-
你的德奧作曲家CD,佔了你的收藏的七八成以上? 你喜歡樂評裏,襂入崇高、精準、深度、孤獨、主義、結構性、精神性等字眼? 你瘋狂收集柏林、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等樂團的"德奧之聲...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小時候買了一套上揚發行的Richter巴赫平均律卡帶,封面好像就是這樣。
回覆刪除後來聽到帶子都斷了!!
這套的音效很"夢幻"!!迷迷濛蒙的,好像踏板從頭採到尾。
能聽到帶子都斷的, 想必也是資深樂迷。我聽斷的是寶聲Furtwangler的拜魯特第九, 努娃, 和John Coltrane的精選。
回覆刪除我是一直覺得這種迷濛的效果,至少有一半是Richter在這次巴哈用的pedaling的緣故。
寶聲的貝多芬第九卡帶,標題是"福特萬格勒逝世三十週年",那年1984,我讀國一。努娃也是寶聲發行的,標題是"殞落的巨星",當中還有杜普蕾、布萊恩、歐伊史特拉赫....。記得我國中三年只去過兩次福利社,根本捨不得吃喝,也因如此,畢業時已經有四百卷卡帶了!!
回覆刪除不知Mingus有沒有買過"愛波"、"薪傳"、"光美"這幾家台版的卡帶?
我在這裡頭初次認識了貝姆、密爾斯坦、阿卡多、約夫姆...。
"愛波"、"薪傳"、"光美"? 當然有, 還有"別超", "齊飛"(尤其畫廊系列),"細胞"(流行樂)...etc 加起來也有好幾百捲,只是後來都不敵黴菌大軍的侵襲。以這點來看, CD時代的時代的愛樂迷要幸福多了。
回覆刪除"殞落的巨星"系列中, 還讓我初次愛上了Klemperer的貝多芬, Casals的巴哈無伴奏, Du Pre的德弗札克協奏曲等, 這些也都一併磨壞。
卡帶時代的選擇,百分之九十五都是五大廠牌的錄音。
回覆刪除進入CD時代,全部重新再買一次。
音樂,是鐵軌一樣長的記憶。
費雪迪斯考的舒伯特,讓我想起某次數學考試不及格;伯恩斯坦的布拉姆斯,高中同學借走不還;魯賓斯坦的蕭邦,每次情弦欲斷時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