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唱片、朋友,都和某些時空與作為happenings 的故事切割不開,具有個人的歷史意義。
我的第二張古典CD,是這張Reference 版的Lippati。 第一部省吃儉用來的Sony 唱機,就在那三坪左右的舊宿舍裏,天天唱著Bach, Scarlatti, Mozart 的琴音。
當時的破音響,無法重現 Richter 在Beethoven 或Schumann 協奏曲的豪氣干雲。播起mono的錄音,倒有種古樸的味道,尤其Lippati,更變是自己年輕時的傷痕、惆悵、狂喜的原聲帶。
那時候的Bach, Milstein的封面是橘色, Fournier是茶色,Gould的平均律是三張就收齊的Columbia CD 黑色封底....
那是一個覺得自己只需要三張cd,就可以去流浪的時代。那是屬於不將唱片當聖品,張張cd 卻能一聽再聽,甘之如飴的行道者階段。
2006年11月18日 星期六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這段來自1872年版的布魯克納第二 Adagio,約早了馬勒第九慢板 40 年。情緒強度不次於馬九,語彙上卻大腳踢開了Brahms,也比馬勒更接近當代音樂所常用的休止、音塊書寫。 這是所有 Bruckner 交響曲中,淡白卻最銘感五內的慢板。Feierlich, etwas...
-
你的德奧作曲家CD,佔了你的收藏的七八成以上? 你喜歡樂評裏,襂入崇高、精準、深度、孤獨、主義、結構性、精神性等字眼? 你瘋狂收集柏林、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等樂團的"德奧之聲...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第一張CD,不可免俗,是佛特萬格勒的拜魯特第九現場演出。Lipatti那五張EMI套裝,則是買的第一份套裝CD,在手上CD還屬個位數時買下的。
回覆刪除佛特萬格勒的拜魯特第九現場, 我還記得是在辛亥路的"經典"買的, 心想終於可以遠離寶聲的磨壞卡帶, 又可隨意聽幾百次的Scherzo....
回覆刪除我的第一張CD是Karajan金光閃閃版貝多芬第九.這些年來CD來來去去,這張CD總是珍而重之的留著,當作年輕的一個紀念吧...
回覆刪除我的第一張Karajan金光閃閃版CD是他指揮的西貝流士和葛利格,original bit早期的作品, 有新鮮的色彩和寬闊音場。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