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由Andromeda發行, 號稱以24bits/96kHz轉錄的Richter 早年協奏曲集,收了Moscow 和Prague 的四首經典協奏曲:分別是Beethoven 三號(54', Moscow), Schumann(54', Moscow), Brahms二號(50', Prague), 和Tchaikovsky 一號(54', Prague)。搭配樂團與指揮如下: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Hermann Abendroth)
Brahms: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Kyrill Kondrashin)
Schumann: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Moscow Radio Orchestra, Alexander Gauk)
Tchaikovsky:Piano Concerto No. 1 Op. 23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Karel Ancerl)
Richter 在50年代前期,還未受到太多的西方經驗及演奏典範之洗禮,從這些協奏曲錄音觀之,可發現以下特點:
1) 一器呵成的速度感裏的顆粒均質:像一個快速跑者,在急速中仍保有每個步伐的穩定度與impact,如Schumann中第一樂章的第二動機的呈現。
2) 已有確實浮現的結構感,雖比後期的規模小,雕琢的幅度也相對低 。
3) 獨特的超長歌唱拱門般樂句(arching line and phrasing),而且不只是在慢板裏的長旋律。
4) 黑白monochrome chiaroscuro與音粒的大小層次感,但無Horowitz 般繽紛的調色盤的絢爛音色。
5) 行雲流水的自在感與靈動,可於柴一的第三樂章中聽到,不用強力敲鍵達成的氣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這段來自1872年版的布魯克納第二 Adagio,約早了馬勒第九慢板 40 年。情緒強度不次於馬九,語彙上卻大腳踢開了Brahms,也比馬勒更接近當代音樂所常用的休止、音塊書寫。 這是所有 Bruckner 交響曲中,淡白卻最銘感五內的慢板。Feierlich, etwas...
-
你的德奧作曲家CD,佔了你的收藏的七八成以上? 你喜歡樂評裏,襂入崇高、精準、深度、孤獨、主義、結構性、精神性等字眼? 你瘋狂收集柏林、維也納、德勒斯登、萊比錫等樂團的"德奧之聲...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