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套由Andromeda發行, 號稱以24bits/96kHz轉錄的Richter 早年協奏曲集,收了Moscow 和Prague 的四首經典協奏曲:分別是Beethoven 三號(54', Moscow), Schumann(54', Moscow), Brahms二號(50', Prague), 和Tchaikovsky 一號(54', Prague)。搭配樂團與指揮如下:
Beethoven: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minor, Op. 37
(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Hermann Abendroth)
Brahms: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major, Op. 83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Kyrill Kondrashin)
Schumann:Piano Concerto in A minor, Op. 54
(Moscow Radio Orchestra, Alexander Gauk)
Tchaikovsky:Piano Concerto No. 1 Op. 23
(Czech Philharmonic Orchestra, Karel Ancerl)
Richter 在50年代前期,還未受到太多的西方經驗及演奏典範之洗禮,從這些協奏曲錄音觀之,可發現以下特點:
1) 一器呵成的速度感裏的顆粒均質:像一個快速跑者,在急速中仍保有每個步伐的穩定度與impact,如Schumann中第一樂章的第二動機的呈現。
2) 已有確實浮現的結構感,雖比後期的規模小,雕琢的幅度也相對低 。
3) 獨特的超長歌唱拱門般樂句(arching line and phrasing),而且不只是在慢板裏的長旋律。
4) 黑白monochrome chiaroscuro與音粒的大小層次感,但無Horowitz 般繽紛的調色盤的絢爛音色。
5) 行雲流水的自在感與靈動,可於柴一的第三樂章中聽到,不用強力敲鍵達成的氣韻。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8月20日,Wes Phillips在Stereophile 的網站,寫了一篇關於"華納「放棄」古典部門"的好文,再度為「哀悼古典樂之垂死」這個話題,打開了Pandora's box。 該文主要論點如下: 國外華納古典(包括Erato, T...
-
在Dresden聖母院聽音樂會,不禁想起齊物論中的一段話:「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惟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 Dresden 聖母院的聲音不能說不美,卻存在著兩大問題...
-
星期天的夜晚,常是特別感性的時刻。一個禮拜中所藏納的汙垢雜念,在此時緩緩沉澱。動筆寫老早決定要寫的咖啡館紀事,可能是對的時機。 今年仲夏午後,在一個日本小鎮,爲了躲一場突如其來的雨,我必須在右手邊品質較穩定的Starbucks,和左手邊一家其貌不揚的local 小咖啡店之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