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kenazy 首度挑戰的巴哈平均律,不像Gould強調對位, 聲部的獨立, 創意的奇巧; 沒有Fischer 的專注力與道以忘技, 沒有Barenboim 後期Beethoven的張力與厚重。
"真誠"與"自我對話"可說是這個演奏的關鍵字。
他是從俄式浪漫鋼琴學派傳統語言來重寫Bach, 這是極度pianistic, 輕巧清新的, 舒曼式的, 帶點憂鬱的, 沒有強烈本質主義的, 沒有精神包袱的巴哈。
這樣算是Bach 應有的新的面貌形象嗎? 你說呢?
我只覺得, Ashkenazy "沒有傳統'的Bach, 比起他的蕭邦更是無法仿效(哈, 或許也無人有興趣仿效) 的 one-of-a-kind 的自練成師的獨門之聲。
P.S. 請用中頻純淨, 不招搖花俏的音響來欣賞服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