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圍在演奏者旁邊或近處的concert 還算常見,尤其是室內樂或獨奏會。
幾年前,在芝加哥,一場Perlman/Barenboim/Ma 的三重奏也這麼作,對演奏者或觀眾都稀鬆平常,不以為意。
圖中是Chicago Symphony 的音樂廳,舞台正後方的空間。沒有合唱作品演出時,是開放給觀眾購票的。有一次聽小澤征爾指揮馬勒第九的時候,我就是坐在那裡。
聽感上當然是奇怪異常的,弦樂在最後方遠處,銅管打擊樂卻迎面直撲來。好處是,因為你就在樂手的上方很近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平常看不清楚的銅管打擊樂的細膩之處,還有指揮與樂手互動的秘密歷歷在目,以及樂手們是如何投入、如何approach曲子等等。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像許多在東德體制活躍的音樂家一樣,Kurt Sanderling (1912--), 是一位被主流樂界所低估的德國猶太裔指揮家。 他的音樂事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自1936 年起為躲避納粹迫害,流亡至俄國,...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
本來想把副標題定為「從陳綺貞談起」。話說前幾天前,在餐廳吃飯時,PR系統傳來陳綺貞的歌,心中不覺升起一股厭惡感。之前就對她的歌聲與音樂十分感冒,只是一直說不上來是什麼理由。 我無意得罪她的粉絲,只是要藉此機會來...
可是我個人非常不喜歡 Terrace 的座位,那裡的平衡很奇怪。弦樂聽起來好像在對街,長號小號倒還罷了,法國號真的就是撲面而來。
回覆刪除你所說的Terrace 是芝加哥的嗎?
回覆刪除如果是的話, 那或許我們曾有一面之緣也說不定。
對,音樂廳裡亞洲人並不多,或許我們曾經見過。:)
回覆刪除不過我現在都改坐到 Gallery 去,便宜而且音響還過得去。
真羨慕你啊, 現在可能很難再到Chicago 聽concert了, 我尤其懷念Boulez/CSO的音樂會, 和星期天下午的鋼琴獨奏會。
回覆刪除我也喜歡 Boulez 的音樂會,不過這兩年更喜歡 Barenboim 的莫札特、馬勒、布魯克納-都很精采。
回覆刪除臺灣有很多美妙的食物啊,而且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