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收了兩張Argerich 的廢盤,說是限量盤,果真不久後就消聲匿跡了。
第一張是The Art of Argerich,收了她早該進錄音室灌錄的Debussy 版畫(1969)、舒曼的op.17幻想曲(1974)、和唯一的現場版Ravel協奏曲(1969)。
Debussy 還是非法式的直攻法,流利而具現代味,Fantasy則沒有後來的EMI版來得奔放暢快。Ravel 雖然被樂團一值走音放炮拖累,卻有她年輕時特有的靈氣逼人。第二張是Argerich Plays Beethoven and Schumann,貝一(Ozawa)和舒曼(Jordan)兩首協奏曲。Ozawa 驅著巴伐利亞樂團(這個樂團當然遠好過,跟著自己為中心的的Argerich,步調畫面還算和諧,現場也多了些spontaneity。舒曼,就是另一回事了, Jordan 與瑞士樂團還算盡責,但除了平板的錄音之外,Argerich一直無法展翅飛翔(take wings),僵硬且按本宣科,是除了與Rostropovich的版之外(罪在羅式笨重的accent),另個失敗之作。
附上一個個人註腳,多年前曾經買好了她在芝加哥與Freire 的演奏會(當然曲目完全闕如), 興沖沖地開了多小時的車趕往現場後,才發現音樂會已"因重感冒取消"!
是她的對藝術的龜毛,還是單單情緒上的任性,讓我與她的琴藝失之交臂?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A Tale of Two CDs
嘗試一下新作法,看看把不同要素的唱片,圈在一起聽,會發生什麼事。 最近要不是淡白戲細 的Weiss,就是被浪頭剷過的Bryars 鋼琴協奏曲,或是 Khachaturian 小提琴協奏曲包藏花心的蠻橫潑辣,很極端。 不是連續的好幾個晚上,Weiss 的魯特琴,治...
-
像許多在東德體制活躍的音樂家一樣,Kurt Sanderling (1912--), 是一位被主流樂界所低估的德國猶太裔指揮家。 他的音樂事業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階段是自1936 年起為躲避納粹迫害,流亡至俄國,...
-
感謝各位朋友的關切與留言,新腦已經到位,但身子卻累壞了,得了重感冒。而且是,全家一同淪陷。 喉嚨痛的當下,還有點感謝敲鍵盤不用「出聲」,可以少挨些疼痛。 醫生囑咐我最好不要超過11 點睡。待我稍作休養生息,再來與大家五四三。
-
本來想把副標題定為「從陳綺貞談起」。話說前幾天前,在餐廳吃飯時,PR系統傳來陳綺貞的歌,心中不覺升起一股厭惡感。之前就對她的歌聲與音樂十分感冒,只是一直說不上來是什麼理由。 我無意得罪她的粉絲,只是要藉此機會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